追寻前石沟崖的孟氏足迹
孟宪传孟氏祖先建起的村庄
东港区三庄镇前石沟崖原名石沟崖,因在后期成立了一个后石沟崖,故石沟崖改名为前石沟崖。
石沟崖主要有孟、王、刘三姓居住。据考证,孟姓是宋朝崇宁年间从邹城山头村迁来的,建造房屋,开垦农田,种植树木,畜牧牛羊,村庄初具雏形,慢慢的王姓在清朝康熙年间从涛雒小海村迁往王家村后,从王家村复播来石沟崖居住的,刘姓在清朝从刘家楼迁往石沟崖村,所以说是孟氏祖先建起的石沟崖村。
孟氏祖先在石沟崖以耕读为业,团结周围村庄的其他姓氏。开荒种田,深耕细作,人们丰衣足食;开办学堂,传播文化知识,培养了不少人才和官员。孟氏祖先在石沟崖经过几百年的奋斗,几十代人的努力,在明朝中期已形成日照城西有名的孟氏庄园。
据孟家祖坟的两方墓志铭(已丢失)透露的信息来看,孟氏庄园东起官庄村,西至黄坡村,北起崮山、乔子山,南至刘家庄子。
查抄孟府事件
据考证,孟之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8),是石沟崖孟氏家族世代传颂的人物,他的传奇故事很多。据传,他是明朝的监生,官至大学士,其夫人是王府的千金,孟之淑请了能工巧匠为她建造了“五凤楼”。据说,五凤楼高近20米,为多层重檐尖顶楼阁式木质结构建筑,远近层叠,挑檐斗壁、犬牙交错,从每个角度望去,都好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称“五凤楼”。另有传说,飞檐上镶嵌五种琉璃瑞兽,赤色的是凤、青色的是石鸾、黄色的是鹓(yuān)雏、白色的是鸿鹄、紫色的是鸑鷟(yuè zhuó),五颜六色,光彩夺目,所以称为“五凤楼”。
传说约在万历末年,孟之淑被朝廷罢官并抄家。后人传孟之淑被抄家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朝廷朋党派别之争,他站错了队;二是盖的“五凤楼”有克祖制、有克朝廷,凤是皇后的代称,是权力的象征;明朝的五凤楼是指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在戏中常以“五凤楼”比喻朝廷。反对派以孟之淑盖的“五凤楼”违背朝制和朝廷分庭抗礼为借口,罢了他的官,抄了他的家。
由于孟之淑早获消息移居浙江,其他孟氏家族成员也都分别移居日照、莒县、五莲的有关村庄。朝廷官兵只有将孟府的财产扫荡一空,点火烧了“五凤楼”,孟府几百年的家业毁于一旦。
孟府及“五凤楼”的遗址就在石沟崖村中间北街上,此地比别的地方高一米左右,在“大跃进”挖肥时,在此地胡同里挖出几吨重的石条多块。
石沟崖查抄孟家事件平息后,孟氏宗亲已在外地安了家,有的怕受到牵连而改了姓,如在竖旗岭安家的孟氏宗亲,村东头的姓孟,村西头的姓猛;孟之淑去浙江后没有音信,一直未回;有的又回到石沟崖村重建家园,如孟兴礼、孟继勺、孟宪喜的祖先,有的回到石沟崖住一段时间又回到了移居地,如莒南县鸡山的孟氏宗亲;但大部分孟氏宗亲没有回到石沟崖老家。据不完全统计,孟氏宗亲在明、清、民国期间从石沟崖搬迁居住的村庄有:贺庄、山东头、庞家店子、陈家店、张家庄子、孟家沟、三合岭、三庄二村、尚沟、竖旗岭、华山、柳古庄、小王家沟、黄埠子、虎山、我乐子村、鸡山、黄坡等村庄。
石沟崖历史上曾出现过经商热潮
传说石沟崖村西白干河西岸小山丘下有个长年不断流的大泉眼,一年四季清泉长流,形成了一个很深的大汪,按金木水火土定位此汪在金位上,石沟崖的祖先们以此汪为契机起名“三家旺”,将石沟崖村孟、王、刘三姓联合起来,共同经商。
“古官道”给石沟崖村经商创造了条件。石沟崖村西与莒县交界东测50米路南边,有一个高约7至8米,直径15米左右的大土堆,这其实是一个“墩”,也叫烽火台,传信号用的,是古官道的标志。据考此墩是日照古官道的一个标志,建于明清。“自古上有京府,下有乡里,公事文役,上檄下呈,来往不绝,鱼盐之利,沙浦艰耕,客来商往,民以为生”。据康熙版《日照县志》记载,阖日照之古道,以县城为中心至沿海各墩内陆各铺均为有道路连接,究其内陆主要官道,自石臼所起,中经县城及西各铺,至石沟崖村西入莒县。莒志称:莒日县道,自县城起,经东关,涉沭河至石沟崖村西入日照县境。与日照县志相吻合,此路自莒县城北可通省府,南可达临兖,可谓通鲁腹地之门,给石沟崖的经商带来机遇和便利。
在清末及解放前后,石沟崖村曾经堂号、商号、店号林立,各种生意兴隆,出现了五大门,后五十门、东大园、戏台东、戏台后、后学堂。孟家旅店、王家旅店、猪肉店、熟食店、糕点店、刘家木匠铺、小咸菜铺、豆腐作坊等,布满石沟崖大街两边及各小巷。
从清朝起,石沟崖就建立逢三八为集,春夏秋年为庙会的制度,吸引了邻村及莒县、莒南的人们及商户前来,人气很旺。据传当时石沟崖的逢集和庙会,仿佛“清明上河图”的再现,非常壮观。石沟崖逢三八为集一直延续至今。
新闻推荐
“您健康,我快乐”,是她的工作箴言,“三好一满意”是她的工作要求。参加工作十几年来,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和同情...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