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夏庄“天宝观”的故事
蒋学贡
清澈的沭河水,从莒县城东侧向西南方向蜿蜒流去,到达城南直线距离大约九公里处,河南岸有个村庄,就是长岭镇后夏庄村。该村有座“天宝观”,当地民众俗称“大庙”。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随着历史变迁,这座“天宝观”几经重修扩建,目前的主建筑分正殿和偏殿两部分;雕梁画栋,气势宏伟,肃穆庄严,院里曾经苍松翠柏,古藤龙蟠,气氛十分幽静。正中大殿是“三清殿”,中间供奉着“元始天尊”巨型塑像,东侧是“灵宝天尊”塑像,西侧是“道德天尊”塑像,可谓君临天下,气势恢宏;东偏殿是“老母殿”,内有王母娘娘等塑像,慈眉善目,大有普度众生的气象;西偏殿是财神殿,内有关公塑像及关平和周仓塑像,威风凛凛,气贯长虹。
相传,明朝晚期南方来了一位道家高士,他从浙江一路北上,渡长江跨淮河,然后经徐州过临沂至莒州(今莒县),一路北行;因莒州城曾是莒国故都和城阳国故都,这次他是慕名而来。到达莒州城后,他依次登上西北东南四个城楼,居高临下,远眺近观;然后徒步绕莒州城一圈,从东城门出来,沿着沭河东岸自北向南,顺流而下继续勘察;到了莒城正南约九公里处,看到沭河水来了个急转弯,由北折向西,成为东西流向。然后再来一个急转弯,由东折向南,成为南北流向,直奔下游的凤凰山方向流去,看到此情此景,这位高士甚感奇异。于是登上一个高地,居高临下进一步观测,这里北望莒州城,巍峨的南城楼映入眼帘。莒州城东有屋楼崮,西有浮来山,后夏庄在莒城正南约九公里处;看到这些,高士眼前一亮:浮来山、屋楼崮和后夏庄三点正好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各踞三角形的一个角;而莒州城就在浮来山和屋楼崮一线的中间,如果从莒州城朝南望去,后夏庄处在这个三角形的顶角,这里沭河南流,地势北高南低,左右都有南北走向的高地作为屏障;这种地势正符合道家山水相依,阴阳和谐,天人合一,藏风聚气的理念和要求。高士进一步走访了周边村落,得知后夏庄民风质朴,世代注重文化教育,因此人才辈出。断定这是个建立道观的理想之地,于是他四处奔波化缘进行筹建,在当地名士蒋同的号召带动下,周边村民踊跃参与,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天宝观”很快建成了。
清朝道光年间,天宝观有一道人名叫田本钦。这田本钦来自南方,年逾七旬,长须飘逸,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一看就不是凡夫俗子。据说,田本钦博览群书,不仅熟谙经文,而且洞悉天下大事,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他的“定身法”。
太平天国时期,黄淮流域相继发生了捻军等农民起义,豫皖苏鲁各地烽烟四起,社会秩序大乱,民不聊生,再加上盗贼遍地,老百姓不堪其扰,为了躲避战乱和逃荒,不得不离开家园,流离失所;在此情况下,一伙盗贼盯上了殷实富足、衣食无忧的后夏庄村,消息传来,村民人心惶惶,不约而同地跑到老子庙去找田本钦拿主意,田本钦告诉大家不要惊慌,他自有对付盗贼的办法。
一天傍晚,忽然听到鸡飞狗叫,一伙盗贼果然闯进了后夏庄。只见田本钦来到老子庙山门高高的台阶上,把一道黄色的纸符搭在左臂上,双手合十,低着头口中念念有词,念起“定身法”咒语,不一会,盗贼们就被“定身法”定住了。直到有人出面苦苦求情,田本钦才停止念咒;那伙盗贼千恩万谢,磕头如捣蒜,灰溜溜地走掉了。从此再也不敢觊觎后夏庄。
有一年初冬,天宝观正在重新修葺,成群的大雁落在了村西北麦田里吃麦苗,工匠们对田本钦说:“师傅,你的定身法那样厉害,你去捉几只大雁犒劳犒劳这些干活的吧。”于是,田本钦先念起“定身法”咒语,然后不紧不慢地走到河边麦田的大雁群里,他右手提起一只大雁,用左手捏了几下就放下了,再提起另一只捏几下又放下了,后来竟然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对此,工匠们大惑不解。田本钦对大家说:“那群大雁都让我捏遍了,没有一只肥胖的,所以一只也没拿。等以后遇到胖的,我给大家捉几只当下酒菜。”
后来人们才明白,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大雁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的朋友,据说假如伴侣中失掉一只,另一只就不能单独生存。田本钦作为道家信徒和高士,其保护大雁的行为,正体现了道家的理念和主张。
新闻推荐
日前,莒县公路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一行5人到阎庄镇当门社区小学开展“传递社会温暖,关爱未成年人”活动,并为19名品...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