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担当时代

日照日报 2019-04-28 01:00 大字

王好军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族群的文化品质和人文环境,艺术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正是以个体艺术启蒙大众的审美心智。1956年,出生于山东莒县的朱全增成长为当代山东省书画界的重要代表画家,可以说与他接受的艺术教育之路不可分开。家乡浓厚的书画文化、师长的仁厚风范、个体文化自我修为成就了其艺术的“大美”境界,同时也成就了其“大德”的艺术教育成就。

首先,族群文化成就“大文化”胸襟。朱全增绘画之“大美”在于其文化胸襟。中国文人艺术之道的最终落足点在“人”的陶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文化品位。一方面与艺术家生长的族群环境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是自身饱读诗书的结果。首先,朱全增非常幸运,成长于莒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了莒地书画文化的血脉,近取“莒州书画六老”,崔祝生、宋式云、王玉宽等人的笔墨精神,书画高境,远取法于篆刻大师钱士魁的“刀法苍古”之气,书画奇才张丕经等人的“神明于法,而不为法拘”艺术高见。此外,他特别重视“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工作之余他大量的时间用来饱读诗书,不仅阅读《文心雕龙》《艺概》等文艺理论、书画理论,他还特别喜读诗文,并且不断学习,提升艺术视野,先后到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班学习深造。从写生来看,南北山川树木他都亲历过,且能把握差异,于变化中寻求雄浑大气,铸造个体风格。文化和生活经历最终成为其艺术取之不绝的灵感来源。

其二,传承师德塑形人文品格。中国古人将人格修养放在艺术修为的第一位,正所谓艺品亦是人品。朱全增受老师教育有方,保护学生的自尊,与人之善,宽厚礼貌待人等修养的熏陶,至今保持着仁者风范,对年轻人保持着关怀和呵护之心。就其自身而言,以作为得欣赏也是其做人的原则。1980年临沂教育学院毕业,他在任教于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期间,先因教学成绩突出调到教研室从事美术教学研究,在这里,他没有放弃画艺事业,而是更合理地运用时间,让艺术精于求精,且乐于奉献,不到一年,单位的会议室、接待室都挂满了他的画作,成为文化建设的功臣。作为艺术家,大胸襟、大文化成就其艺术的大境界,从朱全增的艺术之路我们看到其在良好的族群环境、师者熏陶中成就了中国文人的艺术品格,同样他也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后学者做出了表率。

其三,变中有传承,绘画有大境。朱全增丰厚的人文修养,成就了个体的“器识”,在良好的心胸土壤中,艺术也能开出高格的花朵。从学识层面来看,他具备融贯中西,古今的思维,不拘泥古,善于在现代花鸟中寻求古人绘画的大境界,将山水画“卧游”之精髓应用到花鸟画中,形成山水有情趣,花鸟有心胸的绘画境界。正如张大千所说好画有三个标准“大”“亮”“曲”,其中“大”指的的是“小中见大”,有开阔之气象,小景有大气势,大寄托。的确,我们从朱全增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博大之境,尤其是那些花鸟画融合工写,泼墨与重彩,虽然是截取片段,但总是枝干遒劲,注意塑造空间,有曲径通幽的山水园林造化。画家以大境育人,必得人人之大胸境,如此也达到了绘画的美育润心细无声的效果。聊城大学学者郝春燕曾指出“艺术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甚至可以说从原始时期就已经存在,其影响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生存的文化图景一级族群存在的文化习俗、受教育的现实条件,涉及族群之间教育差异等问题”。“人的族群环境、种族特征、地域特征等等都影响着人的艺术创生、艺术个性、艺术传承、艺术发展、艺术社会、艺术对人生的美化等相关问题。”“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基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认知,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人类族群生活差异、思维差异有着本质上联系,是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和方式。”作为当代画家,以笔墨写祖国山川自然万物之壮美,以个性化艺术语言创新景,以宽博“大美”意境陶冶爱国情操,以知名画家高洁品格传承族群美德,照亮弟子和仰慕者,都是作为一位有德艺术家有担当的“馨香”之举。

新闻推荐

遇见朗读 沐浴书香

本报讯(特约记者宋年升通讯员严洪博)清香袅袅,书声朗朗。4月22日,为迎接世界读书日,进一步落实全民阅读方案,丰富学校校园文化...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