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非:踏遍山野问古今

济南时报 2019-01-11 14:13 大字

□本报记者 钱欢青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赖非拓画展览”在济南市博物馆举行,同时举行的,还有赖非新书《考古拾趣》首发会。很多人也许不会注意到这个低调的活动,但它在考古界和艺术界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本书,是赖非四十年考古生涯的浓缩,一批首创的拓画,是他数十年石刻研究的艺术再生。如同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主任、世界著名美术史论家雷德侯所言,赖非先生“既是一位杰出的学者 ,又是一位艺术家”,“他的博学和对于方方面面材料的准确把握使他能够以批判的眼光超越此前的学界,大胆地建立全新的联系,得出前所未有的结论”,而他的书画,也“已经创造出了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

双手扒开中华文明的门

1月7日上午9点,青年东路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敲开办公室的门,赖非先生早已伏案写字多时。2013年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退休之后,他依然每天早上7点就到办公室,“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给我制定了作息时间表,无论春夏秋冬,早上5点起,晚上10点睡,中午12点午休1小时,雷打不动”。

爷爷是厨师,父亲虽然读过几年私塾,但对赖非而言,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是比较欠缺的。在邹县一中高中毕业后,赖非曾在一所联中当了两年半的民办教师,“1975年,工农兵推荐我们上大学,我成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一名学生”,“好啊!我也喜欢历史,喜欢考古,尤其喜欢史前考古,它探讨的是文明没有出现之前的人类历史,这是一段多么吸引人的矇昧空间啊!”

1978年大学毕业,赖非“带着三纸箱子书、一包破衣服及生活用具”,来到山东省博物馆报到,分配在大名鼎鼎的文物组里干考古。不久,他就参加了诸城呈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发掘目的很明确:寻找龙山文化的城市遗址,意在探讨我国文明起源的实际进程——这是一项令全国考古界向往并为之忙碌的热门课题”。

赖非发掘的第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是在1979年莒县陵阳河遗址。而这一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遗址在陵阳河河床上,发掘开始的两个多星期,天天翻砂子,因为只有去掉砂子,才能见到‘文化层’”,有一天临近中午,赖非和莒县博物馆的苏兆庆先生打算洗手吃饭,就在他们洗手的地方,苏兆庆指着一片陶片说:“这就是陶尊残片。”两人二话没说,双手扒开砂子,沿着陶尊残片露出的线索一路往南扒,一座长方形的墓葬显露了出来!这就是后来被学术界认为是“陵阳”古国首领墓的著名的陵阳河6号墓。在明确的地层出土刻有图像文字的陶尊,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到来,“它的绝对年代,根据地层遗物与墓葬随葬品C14测定,距今5000年左右”。陵阳河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确认了中华文明开始的起点。从此,中国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与教科书中,都明确地告诉全世界,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

石刻考古,苦乐自知

1983年,赖非调入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从此30多年,足迹遍及山东,从云峰刻石调查,到汉代画像石调查、历代墓志调查、北朝佛教石经调查等等。数十年积累,也让赖非成为山东石刻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石刻调查的工作极为辛苦,“有一年在邹县铁山搞拓片,夏秋之际,炎热无比,我们在铁山一个大斜坡上整整工作了80天,所有人都得了红眼病,胯骨疼,屁股烫,无论喝多少水都不用上厕所——全被蒸发掉了”。1983年拓云峰山石刻时,因为此前从未拓过摩崖石刻,拓片死活揭不下来,“后来我们变着法儿实验,试着边拓边揭:前边一人拓,后边两人揭——张开大嘴哈着热气,趁着纸的潮乎劲,拓到哪里揭到哪里”。这一招果然有用,但是四尺宣纸要哈半个小时才能揭下来,哈得肝肠气断,肠子都要哈出来了,“实在哈不动了,我发现两张宣纸接茬的地方好揭,于是用上双层纸。双层纸一用,果然就好揭了,一点破损都没有,终于不用再‘哈断肠’了。”

1992年,赖非和同事们费六年心血做出来的《山东北朝摩崖刻经全集》,面临“难产”——全国只征订了36本,出版社认为会赔得太多,不打算开机印刷,除非石刻馆“包销1000册”,总价78000元。赖非决定“卖书还钱”,书印出来后,他在单位门口卖起了书,还到英雄山去摆过摊,“半年的还款期到了,书一本也没卖出去”。

后来,赖非把此事告诉了日本淑德大学坂田隆一教授,坂田先生鼎力相助,将书运到日本,结果销售一空,“《山东北朝摩崖刻经全集》在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来山东参观考察摩崖刻经的团队一拨接一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国内与德国、日本相继搞了五次学术讨论会,山东北朝佛教刻经竟成为国际佛教考古与艺术研究的一大热门课题。”此后,国内不时有人打电话给赖非,询问哪里能买到这本书,赖非的回答实事求是:“日本。”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正是在考古类型学的启发和对大量刻石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赖非自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书法环境——类型学”得以形成。“环境的整体性造成了汉字——书法的整体”,这是一种将几千年书法的发展纳入到整体性的现代思维进行考量的书法理论,“中国书法发展了几千年,是唯一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艺术门类,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其背后的奥秘和机制”。

在赖非看来,从古至今,书法都有实用、审美、装饰三种功能特性,每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三种功能特性的互相影响,类型关系是书法发展的动力,而类型是出于环境的选择,因此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思维出发,厘清书法的性质和关系,就能揭示书法史演变的动力、机制和规律。

也正是从这种整体性的现代思维出发,赖非认为,中国古代石刻也需要进行区、系类型的系统调查,从而构建一个系统构架,为中国古代石刻建立类型和坐标。

古代石刻考古和书法史的理论与方法,是赖非的两个学术关注点,“做学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一个人应该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格调高一点,让自己丰富起来”。赖非觉得,对一个人来说,毕业后的前五年和退休后的十年尤为重要,“毕业后的前五年,要看你能否躲开社会的大染缸,延续学校里旺盛的求知状态。退休后的十年,要看你是选择抱抱孙子旅旅游,还是抓紧时间出成果”。

赖非清晰记得自己毕业后的前几年,每天晚上读书到凌晨两三点的情景,有“突飞猛进的感觉”,而退休之后,他更是孜孜矻矻,除了《考古拾趣》,两部厚厚的书稿《山东墓志考释》和《云峰石刻》也已整理完毕。此外,写字,画画,墨池从未干枯。退休之后,他已画了八百多张临摹古人的画,还首创了一批拓画。

四十年考古生涯,一辈子不曾低头于名利,此生“连一寸长的小官也没当过”。这位65岁的学者和艺术家,依然充满着丰富的创造力,依然坚信“学术和艺术都不能走老路,一定要有创新”。孙婷婷 绘

新闻推荐

农村改厕助力美丽村居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尹衍军)经过三年努力,近日,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32个村居3427户农村改厕工作全面完成,达到农村改厕全覆盖...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