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里籍再考证 姜太公文化研讨系列之一

黄海晨报 2018-12-07 10:19 大字

张凯飞

编者按

张凯飞,姜太公文化研究学者,日照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旅游策划专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从2003年起,他求证太公里籍日照,研究太公文化,2018年11月29日-30日在日照举办的姜太公文化研讨会上,张凯飞做了《姜太公里籍再考证》的演讲,力证姜太公故里为日照,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同。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太公文化,本报从今日起,每周推出一期《姜太公里籍再考证》,敬请关注。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西周的开国元勋,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的《六韬》是中国兵书的鼻祖之作,是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人的思想源泉。他们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典籍的思想精华。姜太公的文韬武略已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也是中国最早(十六世纪)被翻译到海外的著作。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的军事理论,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姜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其“兵权与奇计”确乎达到了“变化之妙计万物”的境界。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只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六韬》中关于为君之道,太公曰:“天下非一个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述及为臣之道云:“上敬国君,下礼国士,厚其币,卑其辞。”述及治国之要:“善为国者,取于人事,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述及谋略之机:“大智而不见智,大谋而不见谋,大利而不见利,乃真人也。”“全胜而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言及将者之范说道:“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军势在奇,兵势在和。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可见,姜太公治国、治军、爱民的政治理念军事理念,于当今依然如皓月之明,并对后世兵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难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无论是用兵作战还是治国安邦,都能审时度势,绸缪谋划,出奇计良策化险取胜,大道之略畅行于天下,实现了人生的巨大成功,更为华夏子孙留下了厚重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姜太公半生修道,隐于深山,苦乏心志,笑吟寒暑,夙兴夜寐探究“三皇五帝”治国之遗训,宵衣旰食研日月四季晷影之盈虚。恪志不移修道几十载,华年不再的姜太公终开慧根得悟天道,洞晓阴阳之理,循天道穷万物之法,怀“丹书”出山,著述天道哲学及黄老道经典《丹书》《易经》《阴符经》《奇门遁甲》等,为华夏民族从蛮荒走向文明点亮了大智慧的火把。出山之后,姜太公已是朝歌远近闻名的术士,他以演《易》之术教西伯于羑里,并教西伯脱身羑里之囚;又劝西伯献洛西之地,以换取纣王废止炮烙等酷刑,但直至文王渭水访贤以后,姜尚方才开始了他“兼利天下”的大业。历代典籍对太公历史地位的公认,充分说明了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无人比肩的高度。

仰观太公,他不仅是兵家的鼻祖,也是道家思想体系和道家行为实践的第一人,更是阴阳五行天道哲学的创立者。姜太公是一个旷世隐者,三千多年前姜太公天道哲学的思想仍对我们有着不可逾越的理论高度和深意,姜太公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祖产。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论语》里的伦理格言和抒发情怀的唐诗宋词,姜太公天道哲学和儒、道方面的精神遗产同样厚重,内涵更为高远和宽泛。因此,我们更要从传统“根文化”中,挖掘找到能够指引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大文化智慧和精神营养。

唐宋盛世之后,作为齐文化的奠基人,“武圣”姜太公天道经典的文化精髓,历史的原因未被足够重视和弘扬,治国之基“文”“武”两仪的精神之魂如同骨肉是不能偏废的,我们需要“文宣王”孔子,同样也需要“武成王”姜太公,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灯塔”。因此,深度挖掘和弘扬姜太公文化,让更多的炎黄子孙汲取精神营养,集聚更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能量场,对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有关姜太公故里之说,自汉高诱注释《吕氏春秋》之后,时有异论,史籍记载涉及之处,皆呼为同乡。人们敬仰爱戴太公,想成为太公的同乡可以理解,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沧海桑田终究尘埃落定,大浪淘沙势必水落石出。

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姜太公里籍做全面系统的考证和论证,以解构姜太公历史记述的陈迹经纬,希望能给公众一个公正客观的答案。

姜太公出生地望考证

一、国家媒体权威发布

作为国家权威媒体发布姜太公的里籍,央视七集纪录片《姜太公》是唯一的一次。

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姜太公》,是“从考古的角度探秘那段历史,以新闻的眼光认识一位新人。”纪录片从姜太公先祖迁徙东海的考证,到历代历史典籍记载姜太公的里籍出处,全面系统地做了有力的考证和论证。片中采访和引证的史学家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时任陕西宝鸡市文物局局长任周方,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时任齐文化研究院院长宣兆琦,上海学者杨善群,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方辉等;引用的论证来自国学大师章太炎、闻一多、顾颉刚、童书业、傅斯年、王献唐等。专家们对于姜太公的故里得出明确而一致的结论,是今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

二、当今权威专家考证

姜国柱,1938年4月生,辽宁省盖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哲学硕士。

姜国柱教授是《国际汉学》编委、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世界名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著有《姜太公大传》《李觏思想研究》《周易与兵法》《儒家人生论》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姜尚——— 出生地考证

姜国柱教授在《姜太公大传》一书中,针对姜太公的出生地考证道:

关于姜太公的里籍,虽诸说不同,各有所述,各有所主,但主要是东海说和河内说。究竟何为确,或者说更有根据,据史籍记载和当代有关专家考辩,我认为东海说更有道理和根据。东吕乡当为姜太公的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的山东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县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据日照市文化局编《日照名胜古迹》载:“丝山乡冯家沟村东南百米处,尚存有姜公台,又名太公祠,向南稍前行便是太公钓鱼处——— 棘津遗址。”汉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市。当代著名专家杨伯峻先生在注译《孟子·离娄上》的相关姜太公的词语时,对姜太公的里籍做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考辩、论定。如:“太公避纣———《史记·齐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焦循《正义》云:\‘《史记》列三说,是当以《孟子》为断。’”

“又东海之滨——— 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琊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荆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荆棘津城,辨其当在琅琊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即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杨伯峻援引清代经学家焦循、考据学家阎若璩所考证的结论,肯定姜太公故里为“东吕乡”“东海之滨”“东海上人”。由此可见,这些考证的结论,较为有据、可靠、可信。就是说,姜太公的里籍当在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东海之滨”“东海上人”之义,故本书作者采信此说。

姜国柱教授的著述有涉及易学、道家、兵家、法家等,所有这些学术的方向,正契合姜太公作为“儒、道、法、兵、纵横”百家宗师涉猎的方向。因此说,姜国柱教授的考证是在多维度视角上对姜太公的历史审视和考证。同时,作为姜太公的后裔宗亲,姜教授在对待先祖的历史性问题上会更加严肃和虔诚,因此,在当今国内所有姜太公文化学者,都尊信姜国柱教授的结论。(一)

新闻推荐

举办客户经理业务能力提升训练营

本报讯(通讯员康在香)为拓展客户经理营销能力、提高业务素养,为业务发展储备人才力量,12月2日至3日,莒县农商银行举办了客户经...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