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村:公心扬起一面旗
本报记者 刘江雪
住在莒县城阳街道岳家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出门走两步就是蓝湾购物中心,买啥都方便,偶尔闲了还能来场电影。”这是一对刚刚结婚的“小年轻”夫妇;“沭河公园就跟俺们自己家的似的,早晨锻炼空气好,晚上遛弯夜景美。”这是一位中年人;“儿子去年考了个好大学,村里还奖的钱,你看看俺们过的这日子,享受的这待遇!”这是一位妈妈笑得合不拢嘴;“住在老年公寓,一天三顿饭有人管,还不花钱,几个老伙计下下棋、打打牌,俺们得好好活呢。”这是一位72岁的老大爷……
如今的岳家村,以一种当仁不让的气概,先后将全国文明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基层先进组织等“国字号”烫金名片以及一系列省市级荣誉揽入怀中。全村4.96亿元的总产值、216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和25080元的人均纯收入,也将一项项斐然的成绩具象为实实在在的幸福,充盈丰满着每一位岳家村人的生活。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山东版的“华西村”,在80年代,是出了名的脏、乱、穷、差,吃不饱饭、衣衫褴褛、没有活干……30多年弹指一挥,岳家村以公心理念为准绳,始终把处以公心、公道办事作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完成了一场脱胎换骨的乡村“蝶变”。
“进了哑(岳)家村,花篓不离身,拾柴捞草不得闲,一年对头不见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80年代,岳家村从这里起步
“三十年前,俺村就是穷出名的,就没有条像样的路,没啥值钱的东西,还到处堆着些柴火破烂,小偷小摸天天见,四邻八村的姑娘没有愿意嫁过来的。”回忆起过去,上了年纪的岳家村老人总会这样描述。
“得让老少爷们有饭吃、有活干、一碗水端平!”1982年,上任村支部书记的许传江当着全村乡亲们的面立下了军令状。
可具体怎么办?
岳家村近邻沭河,看着一片河滩沙地,许传江咬紧牙关:整!一场翻土压砂、改良土壤的大行动开始了。许传江带头下手,靠着一锄头一锄头地亲力亲为,“刨”出了村里人的信任。就这样,第一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大棚;第二年,多的每户有2个大棚,一个棚收入超过了1000元。
兜里有了钱,乡亲们脸上开始有了笑模样。可许传江的眉头还是紧紧皱着,他深知,一切才刚刚开始,村集体没有收入,一部分劳动力也还没有安置,只靠大棚,杯水车薪。
许传江想到了办油漆厂。一个破败的大院收拾出来做厂房,没有钱,就贷款、借钱,七拼八凑筹了25万元,村里有的人把卖鸡蛋的钱都拿出来了。捧着这份滚烫的信任,许传江横下心、背着煎饼卷,扔下家里重病的孩子,赴青岛吃了两次闭门羹,下了跪、流了泪,终于请来了技术指导,让岳家村产的油漆在市场站稳了脚跟,当年就盈利7万元,村集体的账簿上,再也不是一片赤字。
大棚挣钱了!油漆厂挣钱了!村里人真的有活干、有饭吃,腰杆也挺起来了———岳家村被“激活”了!
“家住沭河边,地薄不打粮,房子露稻草,走路把泥沾,谁叫咱村大变样,就是重生爹和娘”——90年代,岳家村从这里发展
油漆厂的开端,带来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宝贵的信心。
从此以后,西瓜田蔓延开来,豆腐户一传十十传百,家庭编织成了村民的业余零活,而制衣厂、橡胶厂等10多家企业也先后在岳家村的土地上耸然立起,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们不出家门都当上了工人。采访中,一位村民骄傲地告诉记者:“你知道不,到现在,俺村都几乎没有出去打工的,附近有的是机会,想打工、想自己干,都行!”
手头有了余钱,许传江开始琢磨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得住得安全、住得健康、住得舒坦!”于是,90年代初期,这个村热火朝天地掀起了改建热潮,成为莒县第一个旧村改造的村。伴随着片片新房的拔地而起,硬化、亮化、净化随后跟上,曾经脏、乱、差的村,成功变身为花园村。
同样是分房,岳家村的方式与众不同:岳家村没有抓阄,村干部们主动把靠街的位置让出来,先给困难户、病灾户、烈军属等村里的困难群众,然后是群众、党员,最后才轮到村干部。许传江是最后一户。
这份公心,感动了所有的村民,也在所有村民心里扎下了根。
1998年,村民自发捐款16000元,建成了公心亭。“建这个亭子,一是为了表达村民对这样一位好书记公心为民的感激和赞扬,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只有怀有一颗公心,才是人民群众合格的当家人。”村民许家善谈起建公心亭的初衷,感慨犹在。
“许书记的路子真好,俺们都跟着过上了好日子!”住在窗明几净的新房中,看着家门口潺潺而过的沭河,村民们由衷地感慨。
“岳家村,真不赖,楼房瓦屋一排排,阴天下雨不沾泥,一年四季花常开。学校医院大工厂,娱乐休闲有大院,男女老少都上班。干部群众一条心,共建和谐新农村。”——— 21世纪初,岳家村从这里跃升
岳家村“火了”,不仅在莒县,在日照,在山东,甚至在全国,都有了名气。可在岳家村人自己的眼中,他们的梦想有了新含义:“要让老少爷们的幸福指数更高!”
从2004年开始,岳家村开始楼房化改造,780户村民全部搬上新楼,紧接着,又开始投资搞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实现了集中供暖、供水,家家户户能看数字电视,能上网,真正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07年,伴随着村里又一次村居改造,岳家村投资3190余万元建成了花园式老年幸福公寓,集中供养60岁以上老人。“不但吃、住、医疗全包,而且每月还给200块零花钱,没事的时候找上块拉拉呱下下棋,儿女也不用惦记着。”几乎所有老人和家有老人的村民都在为这种“老有所养”而赞不绝口的时候,许传江又将“老有所乐”变为现实:上器材、上设备、改善生活……
实现村庄向社区、村民向居民的转变,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有精神境界的提升。为此,许传江确立了“以德兴村、文化兴村”的思路,培育起影响深远、全国文明的“公心文化”,公心发展成为村干部为民谋福的标杆。
2001年11月1日,岳家村举办了第一届公心节,村干部面向全体村民述职,接受现场评议和质询。截至目前,“公心节”已连续举办了17届,吃苦、吃亏、吃气,无官心、无傲心、无私心,靠清白站稳自己的脚跟、靠实干树立自己的形象、靠真诚赢得群众的信赖的“三吃“”三无”“三靠”公心实践精神已在全莒县推广开来。
2010年起,莒县沭河公园改造过程中所涉及的197户村民、1000亩土地,在半个月内全部实现腾空,成为该村向心力、凝聚力的最好诠释。
“岳家村,是宝地,公心为民要牢记;群众需求和愿望,持之以恒不放弃;三十年的发展史,我们新旧来对比,一公天下无难事,出于公心民服气”———如今,岳家村从这里转型
迈入新时代,不奋斗就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是撸起袖子加油喊。什么都不干,就什么事解决不了。”这成为岳家村党支部成员的共识。
在今天,岳家村人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再是一个“村”,随着“两岸型”发展时代的开启,莒县进入“拥河”发展期,而这一变化,将沭河之畔的岳家村人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城里人”。
从无条件支持县里修桥,到无条件支持县里修路,从无条件支持古城建设而拆迁,到无条件支持沭河公园扩建,一次次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全县一盘棋发展大局之中的岳家村,已经成了城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土地,岳家村几乎已经没有了,今后,产业应该如何发展?
历史还了岳家村前所未有的美好机遇:创造性打造开发莒州文街,投资蓝湾城市综合体,建设以银杏大道为中轴线的沿街商铺区……一条以三产融合为主的新发展模式已经成型。
与此同时,岳家村还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学校、医院、商超,完善了公益设施建设,使群众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医疗、娱乐、住行条件,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统一分配免费住房,分楼不抓阄,按照年龄划分,先照顾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村干部最后选,村民没有一句怨言。每天早上天刚亮,家家户户扛着扫帚下楼打扫卫生,村里的地面上找不到一个烟头……
公心凝聚了民心,也成就了岳家村的和谐、发展和稳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党员、干部和群众,激发出了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共同的价值追求架起了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班子成员之间、干群之间、邻里之间,形成了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公心”统一了干部群众思想,把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凝聚到了抓经济、促发展上,群众见面交流最多的是致富信息,讨论最多的是致富门路,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卢昱东新旧动能转换,转的不仅仅是产业,更是发展思路、发展理念。今年以来,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主力军,全...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