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坊与解元陈勖(一)
杜树景
明万历年间,莒城因本州出了一名解元陈勖,之后相继建起了一座标志性建筑,名字叫解元坊。几百年来,解元坊先后为牌、为街、为社,由此而逐步形成的充满传统文化气息、温文尔雅的地名,至今却已悄无声息,观无踪影,许多人已经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了,基于此,本文将作一探讨。
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李方膺主编的《莒州志》(被称为雍正《莒州志》,以下称《莒州志》)载:“解元坊为陈勖立,今毁。”原来,早在清初解元坊就已毁坏,之后的史志便未有详尽的记载。对于解元坊,今天已经没有人能够看到或描述其具体面貌了,但作为一个历史地名却被史籍保存下来了。
陈勖何许人也?
原来,万历元年(1573),莒州才子陈勖,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一举成为本年度山东乡试的举人第一名。十年后他又以可嘉的成绩考中进士。于是,莒州城在这期间便建起了一座地标性建筑——— 解元坊。之后,解元坊便成为明代莒城的重要地标之一。居住城里的杜家、东门里张氏、东街陈氏、小堂前陈氏等,都以它为坐标在其家谱里提到它。查看莒地谱牒,宋元明清以来,莒(州)县张家、杨家、庄家、管家出了那么多进士、举人,单单就没有出过一个解元,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元坊之名是莒城独一无二的。
《莒州志》载:陈勖,字霁野,明隆万间莒城东北隅人,生而颖异,读书目下数行,不沾沾章句,能括其意记之,为文以沈博雅丽为宗。万历元年,双魁入梦,秋围乡荐第一,夺魁解元,癸未年举进士,补晋陵令,便道归里省亲,父良辅命在莒城创建文昌阁,以符梦兆,旋与知州汪俨然捐资修建云路坊,逾十年又增修魁星楼于云路坊之阳,建尊经阁于明伦堂后,使莒城之学宫焕然,士气丕振,皆陈勖经营之力。后官河南道监察御史,钦选广东道、江西布政使,同左参议巡按,直隶沧州事务,晋阶中宪大夫,钦差巡按北直。
参加省一级的考试,叫作乡试,又称为“大比”。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八月,分三场。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前五名称经魁。陈勖万历元年即考取癸酉科举人第一名。
陈勖十三世孙陈龙和,讲了其家族中流传一些世代相传的相关陈勖的故事:“八世祖陈勖为明举人陈良辅(字屋楼,嘉靖丙午举人,先后任灵寿县、昌黎县知县,莅政刚明,不附权势,全城有功,崇祀乡贤)之长子,1549年生于莒城东街陈府,自幼聪慧,记忆超凡,24岁那年春天,夜梦文武双魁星入梦,并与之论文,醒后历历在目,秋围乡试,果然夺魁。以后创建魁星楼即是感兆魁星之意。34岁那年进京赶考行至沧州地界,偶感风寒,医治数日方愈,及至进京时考期已过,主考知陈勖是山东解元,随奏明万历皇帝,皇帝说:夺魁解元,必有大才,即命在金殿出题补考,万历皇帝亲自阅卷,并钦点进士,因是补考,只有陈勖 1人,故被誉为“独榜御进士”,并即令吏部授职,初补晋陵令,择日赴任。曾在屋楼山寺潜心求学多年,诸如此类家族传说故事,虽无文学记载,但也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陈勖自万历十一年做官38年后辞世,72岁寿终,朝廷降旨赐御葬,葬于莒城西黄花沟龙潭西侧,祭田20亩,墓地内有翁仲石人、石羊、石鼓及朝天吼各1对(现存之朝天吼,只有基底至颈部),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于一旦,至于埋在何处,有待进一步考查。”
关于陈勖葬在黄花沟一事,雍正版《莒州志》记载:“陈解元墓黄华沟”。(这里的“华”与“花”字互通,古“华”通“花”。《重修莒志》卷之八载:“明布政司参议陈勖墓,在一区黄花沟庄。”位于今刘家官庄镇北1.5公里处——— 笔者注)
这是其家族后人的传说,当然被演义的成分较大,缺少充分史料印证。根据史料记载:陈勖为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进士。由此可见,陈勖并不是家族里传说的“独榜御进士”。
除此,陈勖工文翰,撰有《书院夜诵碑记》《创建文昌祠记》,载于州志;创修文昌祠,增修魁星楼,建尊经阁,一方之文献、名胜蔚为大观。
解元坊地名史实
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三世陈瑗在其谱牒谱序里写道:“家乘之修相传自勖祖始。既挨叙成编,复亲手抄录,以昭来许,至今原本不知何以失传,大约壬午兵火之变,有以致之也。……”也许解元坊的面貌、细节在那部陈勖编写的族谱里有记载,可惜已经失传。但解元坊的“牌”名却流传了下来。通过一些零散的史料可知,之后的解元坊是通过“街”和“社”的名称形式,被保存下来了。
解元坊“街”“社”,《重修莒志》(民国二十五年庄陔兰主编,以下称《重修莒志》)卷二十一记载:“解元坊街,今为解元坊社。”卷二十一《旧制牌社》之《城社》云:“解元坊社,东至菓街顶,西至旧影壁,南至南城根,北至菓街顶。”即今浮来中路以南,府前花园小区以东,城阳南路以西,县政府东南一带。
大菓街与解元坊:城阳镇大菓街位于莒城浮来中路南,东与东大街一街相连,西靠青年路,南至护城河。该街明代至清初,大菓街区域内多为官衙所在地,历来是商家客户云集之地,也是繁华地段,明代地属西南隅和解元坊。清代地属西南隅社、解元坊社。
《莒州志》载:明代进士杜其初,天启辛酉,壬戌联捷进士,历绍兴府知府。明莒城解元坊人。《寻访女词人纪映淮故里》记载的解元坊:莒县城中有一个叫菓街顶的地方。这里曾有一个解元坊街,街上有一座进士府第,此府并未因做官的进士而传名,却因娶了一位南国的诗人儿媳而流芳,它就是名传乡里人尽皆知的纪映淮故里。
韩玉泰在《新发现纪映淮史料述要》里记载的解元坊:纪映淮,莒史有记载。《莒县志》载:“纪映淮(1617—?)女,小字阿男,明末南京上元(今南京市)人。”纪家是书香门第。受父兄影响,纪映淮自幼攻读史书,习作诗词,守闺之时即有诗名。其父纪青、兄纪映钟、侄女纪松石皆为诗人,一门三辈出了四位诗人确实少有。杜李之父杜其初(莒州城里人),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进士,曾任绍兴知府,与纪青交往甚密。因而纪映淮与杜李相识相爱,在纪映淮十八岁那年与杜李完婚。杜其初卸任回莒,再未出仕。纪映淮亦随夫杜李归莒,定居莒城解元坊街。
上述文字杜其初御任回莒,其儿子杜李与儿媳纪映淮完婚,定居地点就是在莒城解元坊街,今城阳街道西邻。说明在明代后期的文史记载里解元坊早已经存在了,并以此为地名标注。
莒州考棚与解元坊:莒州考棚,即旧城阳书院。原在东门里,清道光二十年(1841)知州李舒翘创建于解元坊之西(今公安局院)。光绪十三年(1888)知州周秉礼改建考棚。此考棚,北临文昌阁,前有魁星阁,蔚然耸秀,十分壮观。
东门里张氏谱牒记载里也同样标记了解元坊。康熙年间李珣撰写的东门里《张氏族谱叙》载:城阳张氏,先世句容人,其远祖明初以茂才而授官。……如诸葛武侯之家训: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莒志解元坊社,善人张公讳实,恶恶亲贤,奉公守礼,五阳之衢,咸啧啧称之。……《重修莒志·民社志》载:张氏原籍江苏句容县,于明初来莒卜居沭东西庄,后徙居地东门里解元坊街,一世英、至廷嗣,延祚、延祥,延祯堂兄弟四人分支散居……张家葛湖,随邻村葛湖取名张家葛湖。东门里张氏二世迁居城门里解元坊,时间大约是在明中后期,那时解元坊就成为莒城的地名了。
上述文字记载可知,无论从史志记载,还是从谱牒记载,解元坊街、解元坊社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且长时间被作为地名标注。
(作者单位:莒县图书馆)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荣晓卉)近日,莒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桑园中队针对莒县桑园镇沿街“路边屠宰场”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为防止...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