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鸡蛋今昔情
刘平成
当今社会,提起数字这两字,就会令人联想到数字化、信息化等等前沿科技名词。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城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变化,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到了城乡老百姓的每一个家庭,妇孺皆知。但是,本文所讲述的笔者亲历的今昔“数字”故事,并非科学意义上的数字化信息化话题,说起来却是令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地处沂蒙山区的笔者家乡依然物质匮乏,偏远乡村农民生活水平依旧很低。作为一名村小的民办教师,笔者每月仅有二三十元的薪水,加之家中孩子又多,从根本上无法有效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平时,仅靠妻子耕种几亩农田维持基本生活,不到逢年过节,大鱼大肉从未光顾过家门。由于鸡蛋营养均衡蛋黄能补脑,为了给孩子们增加点营养,每年春天,妻子就会赶集买上十只八只的小母鸡,圈在院子里养着,好让一年到头不见荤腥味的孩子们有鸡蛋吃。
在妻子的精心喂养下,当年我们家的鸡还真不偷懒,旺季时几乎每鸡每天能下一个蛋,妻子高兴地买来有半个水桶大小的瓦罐,专门用来盛放鸡蛋,最多时不到一个月就能装满罐。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们的营养需要,剩余的鸡蛋还被妻子拿到集上卖掉,给家庭增加了一笔小收入呢。
大概是摸准了夜晚自修学业累了的时候,年轻的我还有个想吃清水荷包蛋作夜宵的“馋毛病”吧,亦或怕我万一管不住自己那张“馋嘴”,未经批准地擅自去瓦罐里随意“偷”鸡蛋,导致当爹的和孩子争嘴,影响卖鸡蛋这项稳定的小收入,进而会打乱全家的“年度增收节支”计划。在此情况下,妻子的“小聪明”终于派上了用场,发明出了“数字”鸡蛋。
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今天说出来,七分无奈,二分悲凉,一分荒诞。我们家庭人口多,经济收入少,紧张的教书工作更不容我分心他顾,全家生活重担都压在妻子身上,“穷家难当”,一个妇道人家,她不精打细算能行吗?
当年我家的所谓“数字”鸡蛋,就是妻子每天到鸡窝里捡新下的鸡蛋,存储前会不厌其烦地用铅笔在尚存余温的蛋壳上,从1、2、3开始按顺序标注上阿拉伯数字作记号,这样便于她的监督管理,我们家鸡蛋有多少,吃掉多少,剩余卖掉多少,尽在妻子掌握中。同时,妻子这种特别的方式,也从另一方面提醒教育了我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担当,自觉改掉了吃宵夜与孩子“争嘴”的习惯。
光阴荏苒,三十多年过去,往事不堪回首。随着我们家第三代的隆重登场,现在年过半百的妻子,又在自家院子里养起了笨鸡,专门储存笨鸡蛋。有意思的是,她跟我要了一支粗头记号笔,又在一板一眼地每天在新下的笨鸡蛋上,按先后顺序标注上阿拉伯数字。我揶揄道:“怎么,还怕我偷吃了你这些宝贝鸡蛋吗?”她立刻毫不客气反唇相讥:“别净翻旧账不行吗?那个年代吃木滴吃,哈(喝)木滴哈(喝),我不紧紧手咱的日子咋过?现在,电视上不是老在讲提高生活质量吗?营养专家说了,鸡蛋不能存放时间过长。我现在按照先后顺序记上数字,是想最早的留给咱们在家吃,把最新鲜的集中起来送给咱家孙子吃。像这样新下的笨鸡蛋,在城里他们有钱也买不到呢。”
我们家的“数字”鸡蛋啊,无意中见证了国家的巨大发展和变化,无言的“数说”着我们这个小家庭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的今昔变化和跨越提高。
(作者单位:莒县库山乡党委)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江雪文冷炳豪图莒县陵阳街道的秋天是金色的,是芬芳的。9月28日,2018中国陵阳桂花节在莒县陵阳街道...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