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精神滋养现代人的灵魂 ——评罗兴坤“大地的灯盏”

日照日报 2018-10-06 06:06 大字

张丽军 刘仁杰

中国是自古以来的诗歌王国,诗歌之中寄托了人们的苦乐哀思,抒发了对于天地万物的哲理性思考,有关乡土的诗歌更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这足以证明乡土诗歌的价值。罗兴坤先生的新诗集《大地的灯盏》以乡土为根基,在沉思吟咏之间体现了作者对于天地万物的关怀,对于亲情爱情的感悟,对于社会人生的体味,虽然立足于故乡村庄,但却将视野投向了更大维度层面的大地、人生、社会。

罗兴坤来自有“历史古国”之称的莒县,有着沂蒙大地所孕育的共同性格特征———性格是偏于内向的,情感是丰富而深沉的。这在罗兴坤那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他虽然已过不惑之年,是一名乡镇基层工作者,但是身躯里都依然保有一颗童心与诗心。他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着对大地、自然、生命的探索兴趣,有一颗敏锐、细腻、柔软的爱的心灵。这是罗兴坤诗歌的来路与去向,是诗人的情感源泉与精神资源。

所以,罗兴坤从关注乡土、思考人生的情感出发,在创作题材上多选取与故乡有关的人、事、情、景,在一草一木,山间田野,村头屋后,逢年过节之中表现自己对于故乡的热爱之情,在回忆亲情、品读山水中探索人生的真谛。诗篇在对故乡的细致观察与想象回忆之中,以自然的和文化的审美视角,描写乡村生活与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表现出一定的乡土人文关怀和较为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

罗兴坤《大地的灯盏》可以分为对村庄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爱情的执着、对季节的感悟、对逝去事物的怜惜等几个方面。罗兴坤是从沂蒙山地区生长起来的、与大地摇曳的乡土诗人。在他的诗作里,我们能看到乡土中最朴实、最真切的东西。在《草垛》中,作者这样写到,“藏下过冬的粮食、一生的爱,而身后留下高高的土堆,把一生的黄金交给我们”,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故乡景物诗意地结合起来,让乡村之中平凡普通的事物变得充满了感情。罗兴坤所歌颂、怀念的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熏陶的乡土,是千古文人对故土的留恋、对社会的关心、对历史的沉思。同时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对灵魂家园的寻找也是诗人所执着的一个维度。诗集《大地的灯盏》开篇即提到“我的村庄正从地图上的一个小黑点上消失,我说不出岁月的无常和悲苦,说不出一个人的根”,灵魂的安身之处正是现代社会中所急需的东西,在时代的大潮里,村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同时也让太多的人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钢铁丛林中寻不到自己心灵的归宿,诗人以诗为灯,用文学之光引导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探寻。此外作者关心当今社会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对浮躁之风表示了深沉的忧思,《老井》中提到,“我们被尘土堆积,心跳越来越浅,浅显的人世,谁还能盛下那时的泉声,蛙鸣/和那些幸福游动的鱼”。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人心也越来越肤浅,对于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已经越来越少人关注了。而传统正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传统,文学、社会、历史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根之木。

由记忆中故乡的村庄、亲人出发,诗人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的大地、山水、社会人生,紧密关注时代发展,在岁月流逝之间,重新思考生命、爱情等问题。诗篇《一场雪覆盖了我的村庄》中写到“田野里祖先的磷火,时光里隐匿的事物,一些逝去的爱,在一场雪里明亮起来,温暖起来”,用雪一样的月光笼罩住自己的故乡,在冷清的月色中回味往事,月是匆匆时光里的行者,千百年来月色未改,只是月光下的人在春去秋来中容颜凋零,故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人罗兴坤善于借景抒情,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诗骨”,诗作把对故乡事物、风土人情的深刻眷恋之情通过诗篇中的景物缓缓的展现出来,用诗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思考人生,将热烈充盈的情感借故乡的风物传达出来,更有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意。正如诗人在《取暖》中写到,“我抱紧远处的炊烟,星光,鼾声,而抱不住那些逝去的爱,母亲炉膛里的火焰几近熄灭,父亲坟墓荒草湮没”。家乡的父母亲人已经不在,只能借回忆来取暖自己的灵魂,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雨夜的虫鸣》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将自己的思乡之情用母亲的针脚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呀,您今夜能缝合这么多星星,怎能缝合这撕裂的虫鸣,您能缝合这轮月亮,怎能缝合,我今夜千孔百洞的乡愁。”诗人在《车过胶州湾海底隧道》中将自己对于天地、人生、社会、爱情的感悟浑然融为一体,借海底隧道抒发生活的苦乐,结尾“我们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大海一直在头顶翻滚,而我们胎儿般的安静”,将生活的真谛展现,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诗篇结构精密,风格朴素自然,通俗易懂,诗人在对人世浮沉、村庄命运变迁的哀叹中,又不失去对于生活的希望,同时产生了一种朦胧隐晦之感。罗兴坤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寥寥数语之中,将深沉的思乡、爱乡之情跃然纸上,同时让读者看到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关怀,令读者在读后陷入了久久的思索与品味。

《大地的灯盏》在书写故乡、山水、爱情之时,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关怀意识,更能发挥文化的力量,将乡土精神内化在诗篇之中,滋润现代都市人的灵魂。《城市的麻雀》写到,“那群麻雀,是不是家乡的,我不知道,有着家乡一样的声音,我却听到了。”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意识、乡土情怀的缺失是极具危险性的,遗忘了民族文化的精神之根,社会的发展终将不能长久。罗兴坤用诗人的灵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对于乡土大地的情怀融入诗作之中,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罗兴坤将视野聚焦在故乡大地,强调乡土精神对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诗作中展现了他对现代化发展的隐忧,渴望用乡土精神来滋养灵魂、指导人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涌向城市,现代科技的刺激使农民乡土意识日益淡薄,乡土文化日渐衰落,紧张的生活节奏带给人们强烈的焦虑感和孤独感,从而唤起当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如何在现代语境中重构乡土和家园,成为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重大课题。”精神家园的寻找,是罗兴坤诗作的一个着力点,《大地的灯盏》寻求灵魂的归属,呈现出一种对于城市生活的反思意识,强调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应该以乡土精神为根基。只有不忘村庄,保持一颗淡泊坦然的田园之心,对于精神田园坚守,才能真正把握乡土的真正含义,领略人生的真谛。

“有深度的乡土诗,或一个真正的乡土诗人,不是只停留在对乡村表象的描述,包括一味地歌颂土地、歌颂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民,而是要站在土地之上去歌吟土地,以理性和思辨的角度去审视我们脚底下的土地,褒扬美德,修整错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明进步。”

大地的黑夜来临的时刻,正是诗人的生命灯盏散发精神光芒的时刻。《大地的灯盏》立足于乡土大地,以悲悯之心领略世间万物,用乡土精神之光驱散生活的黑暗,用爱和善来照亮人生,滋养当代人的灵魂,为寻找精神故乡的游子开拓了一片思想的净土。

新闻推荐

日照市组织收听收看儒商大会2018开幕式 刘家义主旨演讲引起强烈反响

本报讯(记者李敏侯庆萍)9月29日上午,首届山东儒商大会在济南开幕。大会以“新时代、新动能、新儒商、新愿景”为主题,来自国...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