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日照更多美好的诗意和记忆 ——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征稿大赛评委访谈记
本报记者 王帅
8月2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主办,日照报业集团(日照日报社)承办的“裕升置业杯”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征稿大赛终评会圆满举行,评出获奖作品20件。其中,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6件,优秀奖10件。
组委会在组织知名作家、评论家、教授对作品进行初评的基础上,特邀商震、耿占春、黑丰、赵德发、蓝野5位著名诗人、诗歌评家、教授组成终评委。
终评会后,29日下午,评委们一行首先参加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之名家签送会,现场签送著作,并与书友们亲切交流,畅谈诗歌文学,随后赴瀚林春茶博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和御海湾茶园,游览茶园、品尝香茗,亲近森林、漫步海滩。
30日上午,评委们来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路小学,参观国学诵读、乐读诗词现场,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组委会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和承办单位日照报业集团(日照日报社)共同参加桂林路小学“中国诗词校园”称号授予活动。之后,评委们还到日照港展览馆和日照财富中心等地参观,了解日照港口、城市飞速发展的历程和风貌。
五位评委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本届诗歌节征稿大赛及其系列活动,对日照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发展等发表了诸多真知灼见。
十分看好日照文化发展前景——商震(著名诗人,原《诗刊》常务副
主编,作家出版社副总编)
“此次诗歌节活动举办得很成功,来稿量很大,内容也紧扣主办方的要求,叙写日照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整体而言十分生动。”商震说。
商震建议,日照诗歌节可以办得再开放一些,吸引更多专业、知名的诗人参与进来,让他们为日照写诗。“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让人们认识了扬州这座城市,非常希望也有一位诗人写出一句类似的描写日照的诗来,让日照这座城市为大家所熟知。”
商震是第一次来日照,他对日照的印象不错:“这里的海并不汹涌,沙滩很柔软,绿茶很香,而且很难得的是城市植被覆盖率很高,整座城市干净整洁,是非常适合人居的城市。”
虽然之前没有踏足日照,但了解了日照的人文历史后,商震对日照感到并不陌生。“读文学诗歌有一本必读的书———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其作者刘勰的故里正是日照莒县;读历史不能不读《春秋》,不能不知道小白、管仲,这些人物也都曾在日照大地上活动过。日照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
此行日照,商震感受到了日照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决心,十分看好日照文化发展前景。“据我了解,城市报纸中保留副刊的不多了,而《日照日报》副刊却做得很红火,经常搞诗歌文学活动,引导大家进行创作,这些都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
“更加可喜可贺的是日照作家夏立君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必将带动日照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希望日照诗歌、小说等多个题材都推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商震充满期待地说。
有机会去莒县近距离了解
《文心雕龙》——耿占春(大理大学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博士生导师)
在评论界,耿占春具有一种“超前意识”,他的理论总是能走在潮流的前面,他所关注的课题似乎也总能在几年后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热点。
耿占春还是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奖评委。
这是耿占春第一次来日照,但由于在海口生活了许多年,他对日照并不陌生,“类似的风景,同样的海腥味,让我对日照一下子亲近了起来。”
作为本届诗歌节的评委,耿占春认为此次获奖作品质量颇高,有许多优秀作品。在评选作品的同时,他也神游了一番日照,“刘家湾、桃花岛……这些地方虽然没去过,但读诗之后感觉仿佛非常熟悉。”
在采风时看过了日照的沙滩和大海,游览了日照的茶园,品尝了正宗的日照绿茶,耿占春更是赞不绝口:“‘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日照果然名不虚传!”
耿占春感觉到,日照的人民是真正热爱自己城市的,他们能够体验到在这里生活的快乐,也能融入到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富裕生活的同时,人们能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分享诗歌带来的快乐,让诗的传统、文的传统一直活跃在身边,这是十分珍贵的。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能够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创作与传承中来。”
作为诗歌评论家,耿占春对《文心雕龙》十分熟悉。“《文心雕龙》是文论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中国文史独特的一支文脉,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有了如此成熟系统的文论,是很了不起的。《文心雕龙》也是我经常推荐给学生们的一本书,作者刘勰的故居就在日照莒县,我感觉在这里找到了文学批评的一个源头。”耿占春说。
“有机会一定再来日照,去莒县近距离了解一下《文心雕龙》。”
诗歌节、诗歌沙龙等“软”
的东西可以增多——黑丰(著名诗人、《北京文学》
资深编辑)
早在2012年6月,黑丰就来过一次日照。此次故地重游,他感到日照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了机场,高楼增多了,也增加了不少景观。但黑丰说,自己无论何时来日照,最注重的还是文化中的人文性因素,即地面“景观”中的诗意栖居成分,这些可以更方便人、更尊重人,更有利于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易居、安静,蓝仍旧是过去的蓝,沙滩仍旧是过去的沙滩,潮汐仍然是那么有力量,自然没有变色,够了。”
作为此次诗歌节的评委,黑丰看诗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看诗一般首先会从诗的肌理开始,从词根,从词与词、句与句张力和构造开始。一般一首诗第一句第一节是很重要的,要看它是否精致、是否独特、是否心跳、是否有诗的温度与血液的搏动,是否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结构和内旋。”
黑丰认为,此次诗歌节参赛作品中有非常好的作品,多首获大奖作品,根本上是诗的,雄横、深沉、深刻,诗中还是有容量和容度的。比如艺术的容量,思想的容量,社会历史的容量,宗教的容量等等,也很深情。黑丰告诉记者,好的诗,就是无论如何排,即便排成散文,它依然是诗的,而非诗的东西,无论如何排、如何分行,它仍然是非诗。
谈到日照的发展,黑丰认为,发展不等于建筑与房子,而建筑与房子也不直接等于“文化”,建议日照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增多植被林木。同时,像诗歌节活动、诗歌沙龙、音乐沙龙乃至街边书亭报刊亭的设置,即“软”的东西,也是可以增多的。
评审时每每被参赛诗歌感动——赵德发(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
委会委员)
评委赵德发对此次诗歌节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予以高度肯定。他说,大赛征集了1400多位诗人的5600多首诗歌,来稿量之大超乎之前的想象,同时作品的艺术水准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获奖作品情况来看,诗人们用作品讴歌日照、描绘美景、抒发感受、畅谈未来,非常具有感染力,评审的时候我每每被感动。”
在五位评委中,赵德发是地道的“日照面孔”,对于远道而来的其他评委,赵德发也评价颇高。他说:“这几位评委都是中国诗歌界的大咖,有的是主编、有的是诗歌评论家、有的是著名诗人,对整个中国诗坛情况了解很深刻,对诗作判定很准确,这保证了这次大赛的公平公正和高水准。”
此次大赛有许多本地诗人参赛并且获奖,从诗歌方面展示了日照诗人乃至作家群的整体水准,赵德发由衷地为之高兴。同时,他也通过此次活动感受到了日照文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他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日照文学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作家群阵容十分可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随着日照作家夏立君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日照文学的档次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赵德发认为,在全省十七地市中,日照市的文学水平是名列前茅的,这让日照市的作家乃至文学界、文化界都感到十分自豪,这也为日照市打造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是推动一座城市进步的
重要力量——蓝野(著名诗人、《诗刊》
编辑室副主任)
诗人蓝野老家就是日照莒县,因而对日照很熟悉。“这次诗歌节让我看到了很多真诚之作,这对于推介家乡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有诗歌的加持,一座城市更容易为他人所知晓。”蓝野说。
蓝野说,诗歌是一种便于流传的艺术形式,很多名胜古迹往往都因为一首诗为世人所熟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传播诗歌成为一种极其便利的形式,希望随着首届中国(日照)诗歌节等类似活动的举办,一些高水平的诗歌可以成为宣传日照的媒介。
采访中,蓝野对于《日照日报》副刊给予了高度评价。“副刊可以看做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报纸的读者往往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副刊上来读文学作品。祝愿《日照日报》副刊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在此接受文学的浸润。”
日照市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着大量的文化典故,蓝野认为这些典故可以进行再深入地发掘,乃至与旅游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日照的经济社会发展再添一股动力。
在蓝野的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文学创作的高潮,那时候曾经出现许多文学社。现在蓝野感受到新时代文学创作掀起了新的高潮。“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但不汲取文学营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贫瘠的。文学是推动一个城市进步的重要力量,很欣慰能够看到这股力量不断兴起,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超)8月30日,记者从市文明办获悉,日照市在全省2018年上半年乡村文明行动重点工作村风民风、城乡环卫、移风易俗...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