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让山东人“喝上自己的茶”

老年生活报 2018-08-06 08:40 大字

提起鲁茶,崂山茶和日照青远近闻名,可是在60年前,山东却没有自己的茶。从1956年引进第一批5000株茶苗,到如今已发展成近50万亩茶田规模,“鲁茶”不断崛起,山东经历了“南茶北引”过程中诸多艰辛,作为这一重大工程的亲历者和贡献人,85岁的山东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王裕晏依然关心关注着鲁茶的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老领导,听他讲述了鲁茶发展往事。

“南茶北引”

盛夏的午后,气温有些闷热,当一片片绿茶经过冲泡,在杯中舒展、起舞,阵阵清香弥漫,让人顿时神清气爽。 “尝尝咱们山东人自己的茶,滋味浓,香气高,远胜过一些南方茶。 ”在王裕晏的住处,他亲自冲泡茶叶,热情地招呼记者。

说起茶,王裕晏精神振奋侃侃而谈。“1956年,前来山东工作的谭启龙受毛泽东主席之托,倡导实施南茶北引工程,山东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茶。 ”王裕晏介绍。

由于地域气候等原因,1956年,第一批从南方引进的5000株茶苗全部冻死;1957年又引进4000株在青岛中山公园栽植,仍然没有活;1959年莒县又引进茶种,受寒潮突袭,再加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南茶北引”几乎面临失败的局面。 1965年,谭启龙在青岛考察时,发现青岛中山公园路两旁当冬青种植的几棵茶树成活了,于是发起了第二次南茶北引。到上世纪90年代全省仅有3万亩茶田。

“1998年,谭启龙同志已是85岁高龄,有一天他把张敬焘 (山东省原副省长)和我叫到家中,建议成立一个茶文化社团,加快南茶北引进度。”王裕晏回忆,在谭启龙、苏毅然、梁步庭、赵志浩、陆懋曾、张敬焘等一批老同志关注支持下,他担任起山东省茶文化协会会长,接过“南茶北引”工程接力棒。

鲁茶崛起

为了把工作做好,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王裕晏开始研究起茶,他查阅资料,四处考察,足迹踏遍了南方各大产茶区,引进茶种和农业人才。如今,山东茶田发展到了近50万亩,囊括了各类茶,从泰山脚下,到孔子故里,从灵岩古刹,到黄海之滨,山东茶在齐鲁大地深深扎根。

“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随着养生文化的流行,相信茶会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做好山东茶文化推广,山东茶发展潜力无限。 ”王裕晏依然十分关注鲁茶发展。

品茶养生

王裕晏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浑身充满了活力。 “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饮茶,一个是写书法。 ”王裕晏说,这些年他坚持每天喝茶,主要以喝绿茶为主,绿茶中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一可以延缓细胞衰老,二可以消除疲劳;练习书法则能让人精神焕发,每次写书法都要站着花费一个多小时时间,让身体微微出汗,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知识。

在生活作息方面,王裕晏十分讲究,每天按时休息,一日三餐也严格固定时间,饮食中以素食为主,每天行走一万步,科学养生精神令人敬佩。记者 张磊

新闻推荐

党员走进家里,切实服务群众 莒县东莞镇开展“小巷先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本报7月31日讯(记者彭彦伟实习生尹丽楠)记者在莒县东莞镇采访时了解到,为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各项措...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