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古城(八)

黄海晨报 2018-06-08 03:59 大字

本报记者谢岩

莒国故城

从《莒县文物志》记载的莒国故城调查和勘探的材料可知,莒国故城东临沭河,西傍柳清河,西去浮来山九公里,东去屋楼崮山约十余公里,处在一片平原地带之上。这种情形是春秋诸侯国建都的普遍选择。

正如《管子·乘马》篇所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可见莒国和其他侯国一样,在筑城规模上显现出更多的务实思想。

莒国故城面积颇大,旧城墙位于今莒县城的四周外围。平面呈“回”字形,由内城、外郭两部分组成。

对春秋莒国都城的记载,郦道元《水经注·沭水》云:“(沭水)又东南过莒县东。《地理志》曰莒子之国。……其城三重,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云:“(莒)县理在莒国故城中,城三里,并皆崇峻,唯南开一门。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水经注》只计内城与郭,不及子城。《元和郡县图志》仅言子城与郭,又不言内城。且《水经注》所谓之内城,即《元和郡县图志》所说之子城。又《齐乘》云,莒之“内城周二十里,子城周十二里。”《读史方舆纪要》说同。《太平寰宇记》云:“(莒)县理在莒国故城中,三里。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余里。”与《元和郡县志》文字略同,但明确说宋代莒县城三里,在莒国故城中。《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是古代重要地理史籍,都有关于莒国故城的记载,虽然略有出入,但均认为莒国故城为内城外郭之结构。

莒国故城,内城地势起伏,中部、南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西部和西北部较低洼,大体地形东高西低,但全城地势较平坦。从春秋到战国初年,莒为都城长达三个多世纪。为御敌之需要,莒国修建了坚固宏大的城垣。

莒国于春秋初年开始,共修建三重城垣。

外廓 春秋初年,莒国迁莒,建城垣三重,外城周40里,规模宏大,坚固崇峻,略成正方形。故城四角分别在前城子后村前(今锦绣前城小区附近),傅家洼西南,邹家庄子村东北和坝上村东南一带。城区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1975年前,西、南、北三面遗址均依稀可见,唯东面已不能辨认。《水经注》载:此城“唯南开一门”。今考韩家菜园村东,古称东口子,当是此门处。

子城 春秋时期建。周20里,面积2.56平方公里。西汉,城阳王刘章都莒,舍弃外城,将原子城维修加固,故也称之为汉城墙。故城北墙西起原莒县汽车站前,东墙折向南至莒县老土产仓库,南墙折向西至莒县浮来春酒厂,向北为西墙。该城西南角开1门,出土石碑刻有“且于门”三字。酒厂以东尚有残墙近千米,平均高度约5米,护城河尚存。

内城 《重修莒志》载:“元至正中参政马睦火者镇莒,以城大难守,截东北隅为今城,周五里有奇。”故城面积0.84平方公里。设“三门”,东门“望海”,南门“壮仓”,北门“沙浦”。

据北魏时期成书的《水经注·沭水》中载,莒城“其城三重,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从此记载看,汉代城阳国都莒,仍用莒国故城垣,后历代相继,并一直延续到北魏时期。后由于形势的变化,外郭、内城不知何代始逐渐被废弃,只有子城被维修利用直到元代至正年间。

元故城(即解放前之内城),为历代最小之城,故有“三撙莒州”之说。元城故址,东、北墙借用莒国子城墙,北墙从今城阳信用社向东至县水利局;东城墙从今水利局向南至城阳医院东南;南墙从今城阳医院东南向西至商业局;西墙从今商业局至城阳信用社处。面积0.84平方公里。故城在1944年莒城解放后拆除,但在1975年前还残留多处高大残垣。后因城区扩建,逐渐拆除。

明正德六年(1511),知州刘仲刚重修,城墙最高处2.5丈,开挖城壕宽2.7丈,深1.35丈。万历二十五年(1597)知州谷文魁首次改用砖砌,自此更加坚固。

康熙七年(1668)莒州发生8.5级地震,城垣倾圮,次年修复。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州陈德芳重修。东门由东向改北向,仍旧名;南门由南向改西向,名“景泰”;北门传为知州陈全国重修时改名“拱辰”。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州赵晋基以东、南门改向后“文风不振”为由,东门仍改东向,南门仍改南向,南门“景泰”改称“文明”。“历时3年报竣”。乾隆五十五年(1790)一次拨银30800两,修复后的城墙统高2.5丈。“楼橹雉堞”,“焕然一新”。

1929年,县长刘麟绂准中国国民党莒县执行委员会议决案,首开西门。

1938年,日军侵莒,城门、城楼及城墙部分地段毁于炮火,莒城失守。次年日军二次入城前,县长许树升调十区民夫将其部分拆除。1940年,日伪政府组建“城工委员会”,重修城池,新建哨所20处、炮楼4座、守城垛口200余处。

1944年莒城解放后,抗日民主政府调集民工,将其全部拆除。外城,也称外郭,建国初期,故城遗址北、西、南三面还非常明显。

到1996年,只有前城子后村西南有一段高2—3米、宽25米、长250米的高土岗,是唯一残留的外郭城垣,现已夷平。内城,即莒城的第二重城垣,此城详情史册无载。子城,在1949年前后还有比

较高大的城墙,城垣西南角两城墙之间有一通

道,传为“且于门”,实为“七里门”误传。到

1996年仅存残垣两段,一段在今浮来春酒厂前

至环卫所处,尚有高7—8米、宽35米左右、长

千米的残垣;一段在县水利局处,今文心广场南,尚有高8—9米、宽40米左右、长近700

米的残垣。

新闻推荐

爱心呵护“春蕾”绽放 ——莒县审计局连续4 年资助贫困女童纪实

本报记者王霞通讯员赵树青“春蕾计划”是一项帮助因生活贫困而辍学的女童重返校园接受学校教育的爱心工程,如果说“春...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