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照乡村地名漫谈

日照日报 2018-01-21 01:25 大字

辛崇法

地名,即地之名,或者说是地方的名称,只要有人类存在或活动的地方,便有地名。同时,地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离不开地名。日照历史悠久,地名文化同全国各地一样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尤其是各区县、乡镇和村居的地名更是五彩缤纷,大体可分为姓氏、自然地理、吉祥、数字、颜色、动物、植物、传说、军事等几种类型,尤以姓氏和自然地理方面的地名占绝大多数。而每一个地名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它记录了社会发展的曲折历史,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人们对外来生活的期盼与希望,也记录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以姓氏为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姓氏与地名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就日照市各乡镇村居地名而言,从各区县的地名录中就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村庄是以姓氏或加“家”字组成的。而且此类村名在日照市大部分乡镇中占的比例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可以说,这些地名凝聚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特殊感情和缘分。一是这里的姓氏起源于地名,另一方面各种姓氏南来北往,东奔西走,又将姓氏铺天盖地的反射到地名上来。而这些村名的起源,或在地方志、或在一些姓氏族谱中都有据可考。

如莒县中楼镇的朱家官庄村,据《莒县志》地名录载,明初朱姓自日照迁此垦种官田,故名朱家官庄。陵阳镇接家庄,明初接姓由海东十八村迁此建村,故名。城阳街道的姚家村,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地震后,姚氏自城西官庄迁此建村,故名。

东港区日照街道的相家庄、时家村;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秦楼街道的秦家官庄、厉家庄子、田家村、乔家墩子;岚山区黄墩镇的田家沟、陈家沟、刘家沟、赵家滩井、凌家滩井、孔家沟、姚家沟;五莲县松柏镇的陈家峪、李家峪、于家沟、陆家沟;日照经济开发区的金家沟、裴家村、相家台等等,都是此类地名。

以自然地理为名

日照以自然地理形态为名的村名,多以表述自然地理位置或形貌特点。此类地名,在日照仅次于以姓氏为名的地名。

如东港区石臼街道驻地,原名石臼所。建村于北宋之前,因村后市场遍布“碓臼”状穴洞,故名石臼。又东南海岸向海突出,形成岬角,或曰半岛,也称石臼岛。金朝置镇,明代置“备御千户所”,始名石臼所,也称石臼寨、石臼所口。清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云:“石臼营,县二十里石臼所军屯此,原有石城圯损,杜一岸(明万历年间日照知县)重修增置军房二十四间今废”。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纪云:“县治东石臼岛口宋李宝破金兵泊舟处也。沙滩石岸渔舟出入商舶渐集石阻舟处曰石臼栏”。

东港区涛雒镇,据《日照市地名手册》载,“因原与南店相对,曾名为北店,后改为涛洛,洛通雒,亦名涛雒店、涛雒口。涛,大波也,波是水的起伏现象。洛洛为水流下之貌。涛雒濒海,潮涨波涛汹涌,潮退则流水洛洛,其名当源于此。”汉代即为海曲县产盐重地,北宋初设涛雒盐场,并设有涛雒场盐课司(清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云:涛雒场盐课司在城南四十里涛雒店)。金朝始置涛雒镇,与石臼、沙沟、梁乡(即今两城镇,古称梁乡侯国,公元529年置梁乡县于此,金朝置梁乡镇,曾分离日照、诸城两县,故名两城,亦称两乡、两县)为原日照县最早的四个半镇之一。

岚山区黄墩镇驻地的黄墩,据《辛氏族谱》载,辛姓于明洪武初年由江苏东海迁此立村,因村北有古狼烟敦,土呈黄色,故称黄墩,村以墩名,亦称黄墩街。该镇粮山口村,原名两山口,据考,明洪武年间朱姓迁此建村,因村东南有两座山口,取名“两山口”,后改称粮山口村。中楼镇五楼山前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韦氏自江苏迁此立村,因地处五楼山前,故名。

今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奎山街道夹仓,位于傅疃河口西岸,旧时“为日照城南巨镇。”于元朝建村,因夹于海、河之间,旧又有官设“常平仓”,故名夹仓。设有夹仓镇巡检司,清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载“夹仓镇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五里”。

又如,莒县陵阳镇驻地陵阳街,据《莒县志》载,明末李姓自长山县迁此,因村北有城阳王墓,地处陵墓之前,故名陵阳。夏庄镇尹家湖村,明末尹姓自日照县夹仓迁此,因村后有湖,故名;王家墩头村,明初王姓立村于墩之阳,以为村名;而张家墩头村、蒋家墩头村也分别因建村于古墩西南和古墩前而取名。龙山镇有一村名为扭沟,据考,清顺治年间张氏建村,因山水地形不正,北屋多向西南,村内有沟,故名扭沟。浮来山镇响波头汪村,原名魏家行,因山溪横贯村中,水激石溅声响,注而为汪,故名。寨里河镇有一双石头村,明末孙姓由莒南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两块巨石,因以村名。刘家官庄镇四角墩村,明初张、王姓等立村,名御甲村,清初盛、刘姓迁入后,因村后有一四角墩,故名。

五莲县户部乡三块石村,据《五莲县地名志》载,清嘉庆年间,刘、林两姓从邻村大刘家槎河迁此立村,以村后山上有三块孤石取名。位于槎河东南地处大耳山西麓的井家沟村,据考,明崇祯年间,林姓从本乡大刘家槎河迁此立村,因村处深谷,四面环山,居处低凹,似在井中,故名。叩关镇的磨台子村,据《王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王姓从诸城相州迁此立村,因村后有一薄板石,形似磨台而得名。高泽镇金线头村,因自东南至西北有一条金矿线,该村位于金矿线尽头而得名。汪湖镇的莫家崖头,据《莫氏族谱》载,明初莫姓从今罗圈乡莫家沟迁此,以姓氏和村后有一崖头而得名。

以数字为名

数字是一种区别事物量度的符号,而数字地名则是指含有数量词的地名,在我国起源较早,在日照虽然这类地名数量不多,而且大都与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相结合,大多为表述地域的距离,或用于比较大的村庄。

如莒县城阳镇的七里墩子村,明初于家庄于姓迁此立村,因村在距城7华里的土墩之阳,故名。该镇八里庄子村,明中期周、蔡、张等姓氏迁此立村,因距城8华里,遂名八里庄子。浮来山镇十里堡村,明初官派孙姓在此掌驿站,落户成村,因距城十里,故名。碁山镇有一村名十里沟村,据传,初名为石龙沟,因村东岭形状如龙而得名。后因村东有一条沟,盛产山楂(俗名石榴),村民获利,改称石榴沟。解放后,因距于里和源河两个集镇各为十里,逐渐演变为十里沟。峤山镇的三户庄村,明初张氏从江苏句容迁此,有张、冯、荆三户立村,初名三合庄,后改今名。

又如五莲县中至镇的万牛湖村,据《五莲县地名志》载,明代前,宋姓立村。以村居丘陵上的洼地,草木茂盛,宜牧群牛得名。

此类村名,在各区县甚多,并有一些村居因较大,又析为一、二、三、四村不等。(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破镜重圆,丢失30年的女儿找到了 两岁时被人拐卖至黑龙江,验证DNA确认是亲生

丢失30年的女儿找到了。本报1月16日讯(记者徐艳通讯员张静静王立峰)“30年,10000多个日夜,我没想到还能和女儿再见面。”小韩的母亲说道。莒县招贤镇的佟姨一见到丢失长达30年的女儿,...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