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寂寞里的闪光

日照日报 2017-12-03 01:34 大字

祁白水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莒县是和浮来山、银杏树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莒文化的辉煌远不止这些。据史书记载,现在的莒县,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春秋时期为莒国,与齐国、鲁国鼎足而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魏晋南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晚年归老故里,在浮来山定林寺内校经著述,写出了不朽名著《文心雕龙》。此是见于经传的荦荦大者。莒县历史悠久,莒文化源远流长。

一九五七年夏天,一场洪水过后,莒县陵阳乡政府文书赵明录在陵阳河发现了部分被洪水冲出的石器和陶器,就报告了当时主管文物管理的县文化馆。这是陵阳河遗址首次被发现。之后陆续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证明了史籍载录的真实可信,渊源有自,而且把莒国文明又向史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自一九六二年起,莒县文物管理所(莒县博物馆前身)在省文物部门专家的指导下,陆续对陵阳河遗址河进行勘察、试掘。共清理墓葬十六座,出土文物二百七十余件。但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刻有图像陶文大口尊的地层关系,因为出土文物数量有限,缺乏足够的研究实证,一直未能予以充分断明。

一九七九年四月,山东省博物馆和莒县文物管理所,对以陵阳河遗址为中心的大朱家村、小朱家村等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工作进行到一个月时,由于发掘工作全部在河床中进行,开挖土方,清除淤沙,工作量非常大,发掘进行得异常艰苦。虽然已清理墓葬五座,但收获甚微,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这时在队员中产生了畏难发愁的情绪,甚至有人怀疑这里是否真的存在墓群,临时负责的同志也信心不足,开始动摇,准备放弃。眼看着发掘工作就要半途而废,作为发掘小组主要成员的苏兆庆心急如焚,他多次向省主管部门汇报发掘进展情况、发掘的重要意义和自己对发掘进展的看法,在他的极力争取下,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对陵阳河遗址继续进行发掘,并由苏兆庆负责发掘工作。

五月九日,发掘小组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准备下班吃饭。苏兆庆和赖修田(赖飞)两人最后离开发掘现场,到下游河边洗手。清清的陵阳河在春天的阳光下静静地流着,默默地流着,吟声细细,波光粼粼。这时,苏兆庆在清澈闪亮的河水中发现了一块陶片,就伸手想把它捞上来,可一下没抓动。苏兆庆不由得一阵狂喜,凭着丰富的经验,他断定如果陶片很容易捞上来,说明它是由上游冲下来的,墓群可能在上游;而这块陶片竟纹丝不动,说明这是陶器露出淤沙的部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多月来苦苦寻找的墓区很可能就在这里。

后来的发掘证明,苏兆庆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里是著名的陵阳河遗址六号大墓。六号墓中大口尊、成套的酿酒器和牛角形陶号的出土,是在全国考古中首见的三大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使刻有图像陶文大口尊的地层关系得到了彻底解决。专家研究结论为:陵阳河遗址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群,不仅是莒县最大的,而且是山东地区最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群,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莒地是我国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随着莒县陵阳河遗址的价值为学术界所公认,苏兆庆“洗手得宝”的考古轶闻也不胫而走,传为美谈,为枯燥寂寞的人类考古工作增添了动人的魅力。人们往往叹羡机遇对幸运者的垂青,慨叹成功者的“无意中得之”,却很少注意偶然背后那矢志不移的恒心和艰苦繁重的劳动,其实这才是事物的必然,才是通向成功的真正路途。 

新闻推荐

本报昨日一篇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91岁老人为8岁病童捐款万元

本报讯(记者黄建玲)11月28日,晨刊以《8岁男童患白血病巨额医疗费难倒家人》为题,报道了莒县碁山镇北沟村孙元宝8岁的儿子孙贞富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希望得到社会爱心人士救助的消息。见报当天,就有...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