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照古镇名村 陵阳

黄海晨报 2017-11-23 08:05 大字

林桂波

陵阳位于莒县县城东南6.5公里,西与城阳街道隔沭河而望,东与龙山镇接壤,南与长岭镇、寨里河镇相邻,北与店子集镇相连。明嘉靖年间属莒州沭阴乡,清乾隆年间属莒州升平牌陵阳社,1929年属莒县第一区,1941年为莒中县陵阳区,1945年10月属莒县陵阳区,1958年3月陵阳区改名为陵阳乡,1959年1月称陵阳公社,1963年1月改陵阳区,1971年9月改称为陵阳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成陵阳乡,1996年1月撤乡建镇,改称陵阳镇至今。

陵阳因坐落在西汉城阳王墓之阳而得名。“陵阳”之名,最早见于明代嘉靖《青州府志·乡社》,其中有“陵阳店”和“陵阳社”,陵阳店是明代莒州十三店之一,说明陵阳在明代就已经是莒州境内的商业重地。当地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七洙流,八葛湖,十二陵阳,一杭头”的民谣。《重修莒志·民社志》载:明朝末年,李氏自今山东省长岛县迁此立村,村东北有城阳王刘章墓,村处陵墓之前,陵前为阳,故称陵阳街,沿称至今。

陵阳,顾名思义,陵墓之阳。“陵阳”这个名字包含着阴阳平衡的含义。古人研究周易八卦,其中有阴阳平衡的讲究,阴阳平衡则吉,阴阳不平衡则凶。因此,“陵阳”这个名字从阴阳八卦上讲是非常吉利的。今陵阳镇驻地东北约2公里处有两座古墓,东西并列,相距约500米,当地俗称大王坟、小王坟,陵阳知名即因处在这两座古墓之阳(古文中山南水北曰阳)而得名。

陵阳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悠久,境内寺庙繁多,碑碣石刻林立,名胜古迹20余处。1960年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酿酒器具和大口尊的象形文字,被中国考古界公认为汉字雏形,比甲骨文的出现还早了1500余年。陵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相继在境内的大朱家村、杭头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这种“图像文字”20余个单字,引起海内外考古、历史、古文字、美术界的极大关注,学者们大都确认这是迄今为止所见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现代文字的雏形和源头,说明陵阳先民已率先展望到文明之曙光,开始步入人类文明的门槛。

陵阳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于1957年,1963年试掘,1979年正式大规模发掘。期间共清理出新石器时期墓葬69座,迄今为止已经出土随葬品2800余件。据考古界专家鉴定,陵阳河遗址属于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约5000年左右。发掘出土的刻于陶尊上的图像文字,比商代甲骨文还早1500多年,堪称中国文字的雏形之一。该遗址出土的“陶质牛角号”长32厘米,酷似牛角,制作精美,吹之,声传极远。考古专家们认为是原始军队的象征,证明当时陵阳方国的存在。这是现存原始遗址中独一无二的发现。陵阳河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组织的构成及其变化、私有制及阶级变化、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彰显着在悠久历史长河中陵阳先民繁衍生息所留下的闪光足迹。

陵阳境内筑有雄伟壮观的“王坟”,墓高60米,占地约21000平方米,即汉代城阳王刘章墓,据县志记载刘章死后葬于此。在墓西500米处,对峙建有一大封土墓,墓高52米,占地约9600平方米,相传是莒子墓,二墓并称“大小王坟”,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阳境内旧有两座寺庙。一座是大寺村的十王庙,建于明代,十王殿的亨寨判官,被蒲松龄写进了《聊斋》。一座是石子山上的玉皇庙,前后两处,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门前有一松树,名探海松,传说与浮来山的古银杏为一人所栽,1947年庙毁树伐。庙后有节孝碑八座,庙东有道士林一处。

境内名山众多。仙鹤山位于镇南2.5公里处,有高约百米,传说仙鹤在此驻足,故得名,上有“魁星阁”。旧时举子多来拜访,以求功名。“龙子山”,因形状像龙,四角各有四大温泉,冬不结冰,大旱不枯而得名。四姑山位于镇东4公里,山有四峰,故名。山上有先民观察气象的天文台遗迹。传上古春分、秋分时节,先民们祭太阳神,在今大寺村东祭台上,早上观日,看到太阳从三峰中升起,于是发明了图象文字“日月山”,同时形成了早期的节气概念,用节气引领农业生产。这就是今天春分、秋分的形成。

新闻推荐

市旅发委五措并举助力旅游扶贫

本报讯(记者秦钊通讯员殷爱堂)旅游扶贫是***的重要方式。市旅发委把旅游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规划引领,实施项目带动,创新扶贫模式,开发农村旅游商品,深化宣传推介,全市旅游扶贫取得明...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