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日照海曲:致海与日以最虔诚之愿

玉林日报 2017-07-26 13:18 大字

黄海之滨,日出初光先照。海曲县的设置,为日照市建治之始。浩瀚的海洋孕育了沿海群居的先民,丰富的海产赋予了先民世代繁衍生息的生活资本。千百年来,对于海神的信仰与崇拜的情结,贯穿于山东沿海渔民生产、生活的整个过程当中,他们把平安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相传农历六月十三日是海龙王的生日,这一天,山东日照的渔民们聚集一起,焚香化纸,向海叩拜,通过祭海来表达对大海的尊敬,祈求风调雨顺、人福舟安,以及鱼虾满仓。自明朝洪武年间至清朝光绪年间,祭拜海神的活动逐渐成形。这一自发祭海、敬海、爱海、护海的传统风俗,也已刻在了当地渔民的骨子里,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仪式,延续至今。

“海养民众,功德无量。润泽众生,宜隆报享。山岳巍巍,河海荡荡。大海恩德,永矢弗忘……”原始先民在海边狩猎、捕鱼,繁衍生息。海的那边还是海,是融在血液里日夜潮汐翻涌的恋爱。海的丰饶馈赠让渔民对大海充满眷恋感恩,海的浩渺广阔让渔民对大海充满敬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渔民们用最古老虔诚的传统方式来感恩大自然这位最慷慨的母亲。猎猎祭旗,恩波永续,休渔祭海,增殖放流……祭海仪式上,渔民们会把头年捕到的最上等的渔获及自养牲畜作祭品,把酒临风祭沧海,祈祷出海的日子总是风和日丽,也祈求来年渔季捕获更好的海产。祭海节过后,渔民便开始修船补网、添置渔具,只待开渔时的那一份喷薄而出的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百舸齐发的炽热情怀。

日出东方。五千年前,祖居海岱地区的东夷集群,因背依大陆、面向海洋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上古时期就已洋溢着浓烈的太阳文化意识,与太阳崇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以太阳神和太阳鸟为图腾,由此初创了文字和太阳文化,留下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祭祀太阳的遗迹。以仓颉为代表的造字史是通过生活、劳作实践及对事物的认真观察而提炼出来的,而莒县陵阳河出土的陶尊上的象形符号则被认为是最早的“旦”字。

在族人的三拜九叩中,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神鸟在太阳的光润中展翅飞翔,大地变得温暖,生灵开始复苏,东方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大地。这是古人在高山之巅点火祭祀太阳神的庄严仪式,记载了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先民从季节变化及自身生产、生活的经验观察中早就意识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都与太阳的运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莒先民已通过季节观日,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由此当地农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筑城堡、创文字、冶炼铜、明四时、制美玉、富农业、酿美酒、精制陶、行医药……《山海经》中记载的中国远古先民羲和部落观象授时的所在地,以及《尚书·尧典》记载祭祀太阳神的汤谷(旸谷)就在日照地区。日照民间也一直保留着在农历六月十九这一天给太阳过生日,仍旧保留有燃篝火、祭“三牲”、奉“五谷”、吃面饼等民俗。

神话与传说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折射光。拜天地、祭神明,在古代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祝愿和福祉的吉祥之事。这种基于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一旦习以成俗,便成了传统节日的雏形。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敬礼节不过是表达出心底最虔诚的感恩,以及最渴求的平安和丰收的美好祈愿。

新闻推荐

莒县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额逾8.76 亿元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王崇香)近年来,莒县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服务三农”的思路,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农村各类产权规范高效流转搭建服务平台,目前,该县20个乡镇(街道)都已建立起农村产权交易中...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