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本色在扶贫一线闪光 访浦北县龙门镇中南村第一书记倪勇
倪勇查看百香果长势本报记者 周顺彬 摄
本报记者 周顺彬
“如果可以,真希望倪书记可以不走,他在,我们就觉得安心和踏实。"近日,记者在浦北县龙门镇中南村采访时,垌信自然村群众符可兰这样说道。江排自然村村民李致文则说,在村里扶贫的这几年,大家早已把倪勇当成了村里人。
想民之所想,是倪勇这位退伍老兵的处世格言。他说,从军10年,身上全都是部队的痕迹,那满腔的为民情就得暖暖地释放。
村路硬了,群众心软了
选强人,强选人。在向基层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时,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这一原则选择了时任法警副支队长的倪勇。2018年3月,他奉命进村,化身一名“村里人"。“他把项目报进项目库后,追踪落实进度,那是全县最为积极的一个啦。"浦北县脱贫攻坚办副主任邓智勇这么描述他对倪勇的印象。他说,自倪勇进村后,投资30.2万元、长1.3公里的水泥路和两座总投资达33.2万元的桥梁陆续建成,呈现在中南村4600多名乡亲的面前。
由于在部队时带过兵,在村中和群众做思想工作时,倪勇说真心相待和有耐性是干事成败的关键。
遇着村中修路,有些群众思想不通或不愿让地让路时,倪勇除了在上班时间去做思想工作之外,还利用晚饭后的时间,骑着电动车到群众家中继续聊天。大道理到小道理,从村到户,从现在到未来,终于把群众的思想凝聚在一起。而这名家乡在安徽的老兵,也从开始时听不懂白话变成可以说村话的“村里人"。
干群同心,其利生金。在倪勇进村的第二年首季度里,村里养鸡户的纯收入就有4000多元,肉鸭收入也首次超过2000元,这兑现了他在动员群众主动脱贫时许下的“不懂养,我们村里做个样板给你看"的诺言。“他经常到村里来,说话又有道理,大家都服他,你看我手机里还存着倪书记工作的视频。"说罢,符可兰就把视频播放给记者看。
脸庞黑了,希望点亮了
“他很会照顾人,村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他帮做了。"与倪勇一道驻村的市社科联女干部阮小青说,一开始以为当过兵的人心思不够细腻,没料到倪勇却是个斯文人,做事都是以情动人,进村两个月就和全村的贫困户都熟络了。
村里有一位未婚的贫困户,名叫李恩贵,抚养了3名弃儿。虽然其生活困苦,只搭了一间木板房在水田上居住,但仍坚守送小孩上学读书。感动于这份善良,在得知其中一名女孩伙食费不够时,倪勇主动捐出了200元钱。后来,倪勇动员他新建安全坚固的新房时,李恩贵欣然答应了下来。“刚来的时候白白净净的,现在发现他晒黑了许多。"浦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春说。“怎么会不黑,经常顶着大太阳来我家,反复讲国家的医疗扶贫政策,让我们减轻了大量的医疗支出,是他让我们知道了党和国家对我们贫困群众的这番照顾!"中南村贫困群众李世喜说,正是因为医疗扶贫政策被倪书记宣传到家,家人得病时才知道如何去报销。
正是这份爱民情结,使得倪勇在帮助群众时心细如发。今年年初,为了让贫困学生不愁入学费用,他数上县城,终于为26名贫困学生争取到了每人12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补助,为4名贫困学生争取了每人2000元的助学捐款。
对策有了,脱贫有底了
“村里的事,比部队还复杂,但我还是要把村里的事做得井井有条,就跟在部队时一样!"倪勇说。
工作中,倪勇把自己看成后盾单位的“前哨",把同事们联系村中的贫困户情况进行摸底,详细地交给他们。渐渐地,有了底的联系人从开始需要村干部带路,到现在能自由进村开展帮扶工作。“从不担心贫困户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们已经和群众成为了朋友。"倪勇说,如今,中南村的大部分群众都认得他和工作队员们,当大家把他叫作“我们的书记"时,他总会觉得特别开心。
今年第二季度,倪勇所在的中南村又传来好消息,附近的经济能人同意以每年2.8万元的价格租赁村委的鱼塘,还同意每5年再上浮一次租金,终于使村干部为民办事有了更多资金支持。
“随着本届驻村工作队任期结束的日期临近,倪勇同志也用‘抓一件成一件’的办事风格,加快步伐为村里多办实事。"浦北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县委常委、副县长赖晓东说,总觉得倪勇在工作中作风扎实、说一不二,这份习惯养成应该有个原因,“原来,他是当过兵的人。"
“若干年后,回想起我曾经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但无比伟大的攻坚战中,我依然会觉得无比自豪!"对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这段日子,倪勇感慨良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潘云锋通讯员覃科棵11月12日,记者在浦北县小江街道办沙场小学附近看到,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
浦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浦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