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夸咱家乡美 记北通镇水漕村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钦州日报 2019-03-15 09:45 大字

本报记者 姚绍贤 通讯员 宾驰

美丽的村容村貌 本报记者 姚绍贤 通讯员 宾驰摄

道路修缮让村民出入方便 本报记者 姚绍贤 通讯员 宾驰摄

“水漕村真的变美了!”这样的感叹,出自于这条“绿色村屯”的老百姓口中。

水漕村是浦北县北通镇那新村委的一条自然村,提起从前的它,“脏乱差”是甩也甩不掉的标签。可自从开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以来,不到一年的时间,水漕村变干净了、整洁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年年初自治区表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时,水漕村还摘得了“绿色村屯”的称号。如今,每每提起家乡蜕变,水漕村村民个个心里美滋滋的。

植绿添景 扮靓小村“这边原是一排破旧的房子,拆除后让绿于民,成了一片绿地。”顺着那新村支部书记陶继升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就在水漕村的乡道边,一片椭圆形的绿地芳草萋萋,与周边的民居相映成趣,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打造绿色环境、绿色建筑,让村子绿起来。自水漕村开展“绿色村屯”创建活动以来,通过政府扶持、乡贤出资、村民自筹等方式,先后筹集近200万元资金投入建设中。利用闲置的空地,水漕村已铺设草坪280平方米,新种植名贵树木60棵。

目前,水漕村经过改造的房屋有32间,拆除的危旧房有20多间。利用周边环境,村里还建了许多莲花池、篱笆竹围园等,如今,新建设的庭院已有5个,拦河堤2座、莲花池2个。

“每次在村里散步,我总感觉自己来到了美丽的公园,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还好!”说起家乡变化,水漕村村民易敏妃高兴得合不拢嘴。

齐心协力 整脏治乱

虽然保洁员的工资不高,可陈明杰还是干得很带劲儿。他是水漕村的专职保洁员,承包着整个村子的垃圾清扫工作。

每天,带上扫把、铲子等工具,陈明杰早早便开始巡村,他穿梭在房前屋后,行走在各乡道之间,默默地清理着垃圾,维护着水漕村的美好“容貌”。“没有保洁员之前,村里生活垃圾、猪粪、牛粪到处都是。”提起从前的水漕村,陈明杰皱了皱眉,“现在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一名专职保洁员,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持村子的干净整洁。”“自从有了专职保洁员,水漕村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善,而且现在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提高了,也会自觉把垃圾倒在指定的位置。”村民陈明康说。

在水漕村,除了群众积极参与垃圾清理工作外,每逢重要的节假日,水漕村的党员干部们也会带头对村中的主干道路、乡间小道、草坪、墙角边等容易堆积垃圾的地方开展一次大清扫。冒雨打扫、拔除杂草、分类处理垃圾……通过一次次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如今的水漕村早已焕然一新。

产业带富 幸福宜居

听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时,陶继升顿时想起了水漕村。

水漕村距离石祖禅茶田园综合体核心区约2.5公里,北靠五皇山景区,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生态资源优越,何不走绿色发展路子,带富乡民?

在陶继升等村干部的盛情邀约下,去年3月,来自农业领域的专家团队来到了水漕村,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对水漕村进行“量体裁衣”,并提出了以生态立村、农业富村、休闲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

“决定走绿色发展路子,不是专家团队说了算的,我们还广泛征询了村民的意见。”北通镇党委书记黄燕告诉记者,“水漕村有黄皮60亩,荔枝100亩,百香果30亩,利用好了,这些都是能带领村民致富的绿色资源。”

通过景区带动乡村发展一直是水漕村村民的期盼。如今,在水漕村,不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拿出水漕村的发展规划图,陶继升信心满满,“目前,农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700多人,人均年收入已有8600元。今后,村里还要建设更多生态宜居项目,为‘宜居乡村’建设收官和‘幸福乡村’建设的启动奠定坚实基础,也让村民生活得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

新闻推荐

抢抓机遇推进重大项目强势开局 钦州市拉动经济增长“主引擎”

本报钦州讯(记者/潘云锋通讯员/罗继梅)3月8日,总投资约100亿元的广西泰嘉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项目在钦州港保税区正式启动。...

浦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浦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