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书院 古韵悠长覃科棵

钦州日报 2018-10-22 10:38 大字

谈到浦北文化,人们便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浦北的书院。在清朝年间,浦北境内共建有16间古书院,遍布全县各地,书香文化十分厚重。特别是恢复高考后,浦北培养了三位高考广西状元,文理皆有,这成为浦北精神血脉和书院文化延续的有力见证。

浦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源于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崇文重教的精神延续。如,偏于一隅、处于六万大山腹地的官垌镇就有奎峰、十冬堂等2间书院,其中奎峰书院建于1798年,是16间书院中建得比较早的,由当地乡绅彭有佳等18人捐田租、集资、买走马坡12斗旱地所建,据有关史料记载,书室“竣工后结余钱四百千吊,存放生息作膏火香油修缮之资,立奎峰户、纳田赋”,可见当时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有如,位于福旺镇的福江书院占地2亩多,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另建有一个葫芦顶装饰的4层文昌阁,且余下的捐赠购置了院田两处,每年共有租谷768箩,作为书院的办学经费,从书院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余下的捐赠之多,亦可见当地群众慷慨解囊兴办书院的热情。

据《汉书》记载,早在汉朝时代,合浦(浦北)已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中国的商人从长安或中原到东南亚经商,合浦(浦北)是必经之路,这样的历史条件和区位优势,为浦北文化和文明的滋生、发展提供了温床。公元471年(南朝齐宋泰始七年),江西督护陈伯绍于浦北境内的石埇镇坡子坪村仰天窝立越州郡,越州辖地东至茂名,南达雷州半岛、西至钦州、北至容州一带,是当时一个与交州、广州并列的一个省级军事和行政区,这样高的政治地位,注定合浦(浦北)是一个商贾云集、文化交融、教育兴旺之地,有效推动了浦北文化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需特别提出的是,浦北原是百越民族的聚居之地,后来却成了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主要源于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客家人”也即是其后迁入的外地者的意思,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发展产物。浦北的书院文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到了明朝末年,中原大地内忧外患、血雨腥风,大量的汉人为避祸涌入岭南,其中一部分进入浦北境内。这些人远离故土,北望中原,漫天的黄沙早已模糊了故园模样;重回故里,战乱的哒哒马蹄声已将愿望踏碎,他们只能痛定思痛在异乡的南方扎根,将眷眷的思乡之情融入对子孙的寄托,形成延续千年的精神血脉。崇文重教就是其中之一。

大朗书院是浦北保存最好的书院。该书院建于公元1899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采用三进两厢布局,占地面积约5亩,是标准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交融的建筑群,是最能体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书院之一。

该书院楹联丰富,院内共有方石柱10条,圆形楠木柱4条,全部雕刻有“大朗”字头的对联,格调高雅,意味深长。

如——“根抵在六经、诗书易礼春秋,须撷古人之精华,莫徒分汉宋门户;

宾兴先三物,孝友睦姻任恤;但得多士为倡导,庶蔚成邹鲁乡风。”“大敞规模、振我家祖泽宗功,居同里、祀同堂、柤豆春秋绵亦叶;

朗悬衡镜、蜚他日英声茂实,后立言、先立德、王侯将相兆初桄。”

这些楹联,字行之间,无不体现着“朔民族文化之根、倡孝友睦姻任恤之风”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无不充满着前人对后人的殷殷之望、切切之情。特别是“大成声振尼山铎,朗润文方浦水珠”书院大门对联,上联意为大朗书院的铃声就像孔子在尼山讲学时的铃声一样清脆悦耳,下联意为这里的文采风华恰似举世闻名的合浦珍珠一样晶莹灿烂。整首对联不仅点明了大朗书院与中原文化的传承关系,还用地域风貌烘托出书院的文采风华,深深体现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和对后人的深情寄托。

大朗书院的东侧有座伯玉公祠,建于1897年,同为乡绅宋安甲所建。从“祠堂建于1897年,书院建于1899年”的时间看,我们也能体会到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即是,客家人每到一个新地方立稳脚后,第一件事就是举全族之力修建祠堂,用以缅怀祖先;第二件事就是大兴书院建设,用以教化子弟。且从大朗书院刻于石柱、楠木上的对联下方“某某敬送”的落款,也可以想象当年兴建书院的倡议一提出,村民热烈响应、纷纷捐款的情景。像这样大兴书院的现象,在客家地区都比较常见。书院和祠堂是客家人精神家园的重要标识,但凡有客家人的地方就会有书院,官学不肯到达的地方,私学便展现示它蓬勃的生机。浦北境内的16间清代古书院,就是以私学的形式诞生的。

浦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还体现在其开放的办学格局。如创建于公元1857年的福江书院首任山长翰林朱永观是横县人,创建于公元1897年的进诚书院首任山长举人刘润纲是合浦廉州人等,这些从外聘任管理人才的表现,彰显了高效、开放的办学理念。特别是创建于1880年(清光绪庚辰年)的文德书院,首任山长便是由玉林苍梧县举人文德馨担任,并以他的名字给书院命名,且书院的教师多是高薪从广州、海南等地聘请来的举人或秀才,学生也有不少来自方圆百里的博白、玉林、灵山等地,可见当时穷乡僻壤的平睦,其办学格局有多高,目光有多开放。

据有关记载,曾任中共兴业县委书记、桂东南武装起义副司令的覃注礼,解放后任广东作协主席、创作了电影《羊城暗哨》、小说《香飘四季》的著名作家陈残云等就曾在文德书院任教。由于教师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学生也大多学业有成,他们中有解放后任玉林地委书记的熊复芝,有解放后在广东省工作的广州市长朱光外甥女庞光梅,有黄埔军校毕业生、解放后任当时亚洲最大的水泥厂——广州水泥厂厂长的张仲彬,有原中国科学院水泥研究所党委书记黄丁平等等,书写了文德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曾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教师李群生和孝心少年小梁燕,就是在由文德书院演变而来的平睦中学读书,为浦北教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书院史,千年客家魂。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了浦北“全国先进文化县”称号,浓郁的书香文化,展示着浦北崇文重教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新时代浦北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这种精神血脉的延续,成为浦北县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财富。

新闻推荐

应急保障有力 公路安全畅通 浦北公路管理局道路养护工作综述①

台风来临前对抢险机械进行检查本报记者陆燕通讯员王金榜卢家兴摄本报记者陆燕通讯员王金榜卢家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

浦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浦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