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亲情在左 乡愁在右二胎时代的城市“老漂族”

桂林日报 2018-01-23 17:28 大字

二胎时代,带完一胎带二胎成了老人甜蜜的负担。

对于许多老人而言,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1月17日下午,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在位于建干路某小区的空地上,72岁的李萍老人正带着1岁半的小孙女在晒太阳,她用带着南宁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教孙女念故事。这时,老伴从二楼的窗户探出头来,提醒她:时间快到了,要去接大孙子放学了。于是,两人一起用小推车推着小孙女,迎着阳光慢慢向幼儿园走去。

这是李萍和老伴每天几乎同样的生活模式。2014年,随着大孙子的出生,李萍和老伴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南宁老家来到桂林,这一住就是4年。

如今,在我们的城市里,经常能见到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因为儿女的需要或难舍的亲情,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来到了儿女所在的城市,帮儿女照看孩子料理家务。他们被称为“老漂族”。

尤其是随着二胎时代的来临,“老漂族”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背井离乡的老人们来到新的城市生活,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的复杂心态是否得到了足够关注?近日,记者走近了桂林市的一些“老漂族”。

□本报记者张苑陈静文/摄

二胎时代,城市“老漂族”队伍渐壮大

1月17日下午4点半左右,七星幼儿园门口站满了前来接孩子放学的人。记者放眼望去,“银发族”占了一半以上。许多老人手上拿着孩子喜欢的玩具、糖果,等着幼儿园开门,一些老人一手推着小推车,背上还背着正在熟睡的小孙子。“每天下午4点40分放学,儿女们还没下班,只有我们老人来接啰!”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老人与记者攀谈起来,“带完一胎带二胎,你说不累那是假的,没办法,都是为了儿孙嘛!”这位老人告诉记者,在她所住的小区里,像她这样从老家到桂林来带孙子的老人至少有十几个。他们这群外来老人经常聚在小区空地上聊天,交流心得。

记者了解到,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指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整体呈增长态势,照顾晚辈、养老与务工、经商成为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2017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建设蓝皮书: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蓝皮书在对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城市的流动老人进行分析后指出:流动老人的家庭化流动特征突出,其中因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流动老人占比最大,达到35.2%。

虽然桂林市对桂林的流动老人数量没有详实的统计,但我们从身边随处可见的操着外地口音、抱着孩子的白发身影中,可以窥见这支“老漂族”队伍在桂林也在不断壮大。随着“老漂族”的数量日益增加,他们虽然生活上衣食无忧,但很多人在城市里却没有朋友,没有文娱活动,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各异,很多老人内心都有一种“回老家”的期盼与冲动。而在一些子女看来,把父母接到身边帮自己带孩子虽然辛苦,但一家人能够团圆也是一种幸福。也有一部分子女表示了解父母的“苦衷”,但现有的条件下,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老漂族”的心理独白———“放不下的儿孙,回不去的故乡”

“为了孩子,自己将就点没什么”

位于万达附近的金色宝贝幼儿园是附近一所较大的幼儿园,每天放学时,都可以看到一位染着红色头发的老人,默默地站在一旁,她与其他来幼儿园接孩子的老人不同,她从不扎堆聊天,每次都会推着一辆红色的童车,上面还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记者上前与她攀谈得知,老人名叫高永红,今年62岁了,来自钦州浦北农村。

高永红说,她来桂林差不多有2年了。“小孙子一出生,我就被儿子催着过来帮忙了。没办法,小孩子总得有人看着啊。”老伴去世得早,高永红一直一个人生活。2014年,儿子生了第一胎女儿,因为亲家在桂林,高永红只等小孙女满了百天就回老家了。“当时亲家两口子身体好,孙女还算好带,我也落得清闲。”

2016年,媳妇又有了身孕,加上亲家公身体有些不好了,高永红不得不北上照顾,这一待就是2年。“小两口在厂里上班要签到,工资又不高,承担不起请保姆的费用,我就过来帮忙。”

虽然来桂林两年了,但与很多从外地来桂林照看儿孙的老人一样,她仍旧不习惯这里的生活环境。“说是邻居,其实根本不认识,也不交谈。”高永红很怀念在老家的生活:家里兄弟姐妹多,一起下地干活,闲时聊聊天……大半辈子待在钦州老家农村,突然来到异乡,怎么和他人沟通成了高永红最头疼的事情。“我除了土白话就会一点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不明白,差点把人憋死。”她说,刚来桂林那会儿,推着孙子在小区转了好几圈,找不到一个能说话的人。“好不容易等到儿子儿媳下班回家,年轻人玩手机、玩电脑,连小孩都不太愿意管,更别指望和我说说话。”高永红说,自己不止一次地想过回老家,可每次一想到年幼的孙子无人照顾,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唉,为了孩子,自己将就点没什么。”这是在采访中,高永红反复念叨的。

“天气和语言不适应,搞不懂的异地医疗”

与高永红不同的是,家住桂林的廖萍是主动要求去北京帮忙照顾外孙的。“孩子在北京工作压力大,那边请保姆也贵,两个孩子亲家也顾不过来。趁着我这几年身体还好,再替他们带一带孩子。”听见女儿在电话中叫苦工作累,65岁的廖萍和老伴商量后,决定去北京替孩子们再搭把手,照顾下外孙女。冬天的北京,她其实是不太喜欢的,空气太干燥,刮起风来吹得人皮肤疼。

廖萍的女儿小雅大学毕业后在北京闯荡,已经有十年了。刚开始,廖萍还曾劝说女儿回广西,理由是南北方水土和生活习惯差异大,女孩子还是适合在离家近的地方生活。慢慢的,随着小雅在北京工作、成了家,她也就不再提起让孩子回来的说法。小雅一胎时,廖萍已经到北京帮忙带了大半年,因为水土不服再加上后来身体出了点问题,廖萍没等到大孙子一岁就回了桂林。“当时已经跟女儿表态,二胎我们坚决不管,可等到真有了,我们又狠不下心。”

“完全弄不清楚异地医保就医的相关政策,也不知道怎么办理。后来还是回桂林做手术。”除了天气不适应外,异地医疗让廖萍夫妇也很纠结。去年初,老伴的突发胃出血,本来女儿女婿坚持要在北京的大医院治疗。可就看了个急诊,就花了快3000元钱,医生还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那时还没有异地医保结算,想到可能还要花不少钱,老伴选择回桂林了。老伴不在,廖萍更加难熬,虽然大孙子送幼儿园,只用带小孙子,可一天下来各种家务忙碌也让廖萍累得够呛。

“等小孙子上了幼儿园,我还是要回桂林。”廖萍心里已经打算好了,“毕竟亲戚朋友还有老伴都在桂林,带过两个孩子我也累了,跑不动了。”

如何让“老漂族”心有所归?

随着二胎时代的来临,一把年纪的“老漂族”为了孩子,要重新适应一个城市,甚至是一种气候,难度可想而知。“我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加剧,是‘老漂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采访中,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何乃柱博士分析,所谓“老漂族”,指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而随着二孩生育的放开,“老漂族”群体也在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选择离乡在大城市工作、安家。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讲究家庭代际关系,所以很多老年人“漂”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甚至,随着一批批中国人移民到海外,也渐渐出现了海外“老漂族”群体。

何博士介绍,这些“漂爸”“漂妈”原本很多人就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和社会保障,经济上具备自我养老的能力。但为了儿女,他们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割断的人际纽带、缩小的社交圈子、语言的不习惯,以及异地医保制度的不完善,都给他们造成了新的困扰。何博士认为,要让这群“老漂族”真正融入新的城市中,还需要子女、政府以及社会的多方努力。他建议,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探索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老漂族”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

记者采访中,“老漂族”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一些心理专家的关注。“这些老人缺乏心理上和情感上对异乡的归属感,他们难以在深层次上融入异乡,往往在心理上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和谐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兼首席心理咨询师谢裕中告诉记者,从一胎到二胎,“老漂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如果子女平时对他们关心不够,必将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首先是孤独感,和儿孙子女在一起的快乐并不能代替和老伴的相守;第二是焦虑感,老年人普遍有对身体衰老和疾病的焦虑;第三是和子女沟通不畅导致的心理抑郁。

因此,谢裕中建议,首先,老人应该有愿意过来和子女一起生活的意愿。出发前和子女多沟通协商,把自己想过的生活和子女作一番描述,尽可能达成一致。并且应该做好心理预期,对可能估计到的不适做好调整和应对的对策。其次,老人应在新的居住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能不“管”的就不“管”,这样一来,双方都会轻松。再次,“老漂族”的子女更要尽可能地留出时间、挤出时间多陪陪父母,因为“老漂族”往往物质满足但精神匮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子女应更加重视“精神敬老”,家庭决策多听取老人意见,多帮老人培养兴趣爱好,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记者手记

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孝道文化。然而,今天,我们更多听到的是老人们常说“孩子在哪,家就在哪”。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年轻人的社会流动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话,许多老人的流动则是一种无奈之举。这些流动老人,被称为“老漂族”,这个词很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群体。他们既面临着因观念不一致,而导致家庭矛盾的实际问题;又面临着难融入社区与城市生活的尴尬处境。

在二胎时代的今天,在我们现有的社会背景下,如果“老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那么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帮助“老漂族”融入新生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时代命题。

政府部门的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异地养老模式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固然重要。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亲情人伦的文明古国,最能给“老漂族”心灵慰藉的,还是子女的理解和关心。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庭的和谐团圆是最大的幸福。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让父母在城市里找到家的归属感,由此实现老有所乐,就不仅能让“老漂族”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也能够让年轻人安心地在城市创业就业。

在“老漂族”队伍不断壮大的今天,作为儿女的我们,是否应该为父母而“将就”一点,多留一点时间陪伴父母,多一句暖心的问候,多倾听老人的心声,让“老漂族”的生活更有品质,让他们感受到属于他们的“天伦之乐”。

新闻推荐

操作不当被判全责

(记者潘定盼实习生马涵通讯员黄秋萍)货车运货遇下坡路,车重路陡稍有不慎就容易打滑,控制不好车辆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浦北就发生这样一起事故,刘某驾驶货车下坡时,车子打滑驶出右侧路边撞伤陆某及其孙子...

浦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浦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