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养殖 延长产业链 钦州大蚝产业越来越“豪”气

广西日报 2021-12-03 07:07 大字

养殖户展示大蚝。 刚开壳的大蚝。

本报记者潘云锋通讯员李平文/图

又是一年大蚝肥美时,记者近日随蚝农乘船出海。钦州茅尾海面上,阳光直射下,风一吹,波光粼粼。在亚公山钦州大蚝科普基地,游客们有的正兴致勃勃地捞生蚝,有的跃跃欲试要潜水敲生蚝,还有的忍不住将刚捞上来的鲜美蚝肉直接塞进嘴里……

提起生蚝,不少美食爱好者就想起个体肥壮、色泽乳白,肉质嫩美可口的钦州生蚝。钦州是我国大蚝的主产区及苗种供应地,其中茅尾海又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大蚝天然采苗基地,年产蚝苗1.5亿串。苗种不仅满足本地养殖需要,还输送到广东、海南等地,占我国南方大蚝种苗市场70%以上。

初冬时节,生蚝大量上市。一大早,大蚝养殖户就忙着收生蚝。黄灿燕是养蚝大户,当地人称“蚝姐”,她的蚝场达1000多亩。蚝姐说,经过3年的养殖,生蚝一般可以长到五六两重。

在茅尾海槟榔岛海域,4个大型蚝排分散在宽阔的海面上,俯身看去,田字格的结构均匀吊挂着一串串大蚝,每串都有七八个手掌大小的生蚝。“像这么大的生蚝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卖了。”钦州市维丰农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罗映红说。

据介绍,目前,该市大蚝养殖面积15.3万亩,产量28.3万吨,占钦州市海产品产量77.6%,带动2.3万人创业就业,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今年5月,“钦州大蚝”继2016年、2018年后第三次荣登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品牌价值逐年增长,达48.84亿元。

如何做强做大钦州生蚝产业?近年来,该市不断提升大蚝标准化生态养殖,延伸大蚝产业链,进一步增强生蚝产业的经济效益。

蚝姐说,以前养殖生蚝所用的浮球是泡沫材质,受日照和海水腐蚀,容易老化破损,且对海域生态造成污染。近年来,当地政府引导养殖户推行生态养殖,使用新型环保浮球,可阻挡紫外线,无毒、无味,卫生安全性好。通过实行生态养殖,推广使用生态浮球,控制养殖密度,有效降低了海域养殖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水产养殖和生态养殖的持续发展。

该市还大力推广新型抗风浪蚝排,标准化的养殖设施使用引进高分子材料HDPE(高密度聚乙烯)蚝排,逐步取代传统竹制、木质浮排,杜绝使用泡沫浮球,减少海域白色垃圾。

该市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扶持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开展深海大蚝标准化吊养示范,钦州大蚝呈现高质量发展,全市形成以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

产品提质直接推动了大蚝加工产业链的延长。

在广西钦州北部湾一蚝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把刚收购的蚝肉清洗得洁白如玉,然后把最肥美的挑出来煮蚝水,蚝肉和蚝水分离、蚝水过滤备用、水分蒸发、提炼蚝油……在清脆的玻璃瓶碰撞声中,一瓶瓶蚝油不断地从车间运送出来,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该公司总经理陈哲介绍,公司平均每月收购生蚝200多吨,每小时生产4500瓶蚝油,每月可以销售100多吨耗油。除此之外,公司长期大量采购玻璃瓶,直接带动了周边玻璃瓶加工厂的发展。

近年来,一蚝食品公司通过延长大蚝加工产业链,实现了大蚝加工产品四季均衡销售,有效提升附加值。

大蚝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产业发展综合效益的稳步提升。该市持续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畅通资金链,推动实现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扩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在钦州云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穿着白色工作服,从头到脚包裹严实,仅仅露出一双眼睛,细致地操作着干燥机上的电子屏。溶解、过滤、浓缩、干燥,一系列的深加工流程后,工人从100吨的蚝肉中提取了1吨的牡蛎肽,这些牡蛎肽将用于饮料加工、临床医学等方面。“我们的牡蛎小分子蛋白固体饮料因为含有牡蛎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去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该公司研发总监李品说。

据了解,该公司以大蚝为原材料,深加工提炼牡蛎肽分子,进而生产健康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同时与广西医科大药学院等签订合作项目,将蚝壳粉用于医学临床。

“农副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也是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钦州将继续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把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钦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韦戴卓说。

新闻推荐

反走私宣传进村入户

本报钦州讯(记者/周红梅通讯员/赵玉春)为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宣传力度,引导沿海沿边群众远离走私、...

钦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钦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