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搁浅,被救后不愿“回家”》后续 如何救助搁浅鲸类先看看专家的科普

南国早报 2020-10-22 14:01 大字

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

10月19日下午,钦州市犀丽湾有一只海豚搁浅,村民和工作人员放归大海时,海豚多次回游,直到快天黑才顺利放归(本报10月20日7版曾作报道)。北部湾海域滩涂几乎每年都有鲸类活体动物搁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开展救助?

鲸类搁浅后很难自救

吴海萍是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的教授。去年开始,吴海萍所在北部湾大学鲸豚研究团队与其他海豚保护机构对鲸类搁浅救助做了相关探索和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报道的鲸类搁浅案例有96起,其中不乏活体鲸类搁浅的情况。仅今年上半年,我国海域内的活体鲸类搁浅报道就有7例。

10月21日,吴海萍告诉记者,一般而言,鲸类动物一旦搁浅后,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再次游回大海,需要放归或应急救助处理。鲸类搁浅案中,往往最初发现者是群众,在救助和放归方式上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先判断身体状况再救援

遇到小型鲸类活体搁浅时如何开展科学救助?吴海萍说,首先根据以下三点判断其身体基本情况:检查全身是否有开放性伤口;呼吸孔是否有异物堵塞,呼吸是否均匀、有力;放回深水区后是否能主动游走。

如果确定鲸类动物身体健康(体表无开放性伤口,呼吸正常,游动有力),可以进行及时放归。体型1~1.5米的鲸类动物,可双手抱起,且搁浅位置离深水区较近,一个人的情况可以先将动物身体扶正,再将动物从腹部中间两侧抱起移至深水区,搬运时需注意避免挤压到背鳍和胸鳍,并注意呼吸孔是否可以正常呼气。体型1.5~3米的鲸类动物,则需要多人合力操作。如果达到3~5米的鲸类动物,最好使用担架布对其进行挪动。注意避免挪动过程中挤压到鲸类动物的胸鳍,同时可在担架布上开孔,允许胸鳍穿过。还需要注意的是,担架布应大过鲸类动物身体,绝对不可以用细绳吊挂或抬起动物的身体。

鲸类动物搁浅发生在退潮,动物陷于泥滩地且距离深水区较远,或动物被卡在礁石上无法将动物挪出到深水区的情况,可根据小型鲸类搁浅应急处理,在动物身体周围挖坑放置,打伞遮阳、背部淋水等操作,等待涨潮后将动物进行放归。如果动物反复出现返回岸边或再次搁浅的情况,应停止放归,并及时联系相关单位进行专业救助。

吴海萍表示,如果遇到体长大于5米的活体鲸类搁浅时,请立即联系渔政部门与相关专家,切勿随便操作。

新闻推荐

钦州举办《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专题讲座

本报钦州讯(记者/潘云锋)10月19日,钦州市举办2020年第2期北部湾发展讲坛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专题讲座。讲座邀...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