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牛品奔小康
本报记者潘云锋通讯员黎培主
国庆前夕,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三益村委鲤鱼坪自然村肉牛养殖户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牛王”比赛。
养殖户们对参选良种牛现场评比,从体型、品相、繁育后代等指标综合评比,贫困户黄艳玉家的母牛身宽体长,腿脚粗壮,繁育后代优秀,总体指标胜出,获得“牛王”称号。
众买家闻讯,纷纷赶来竞价:“你的牛卖给我,3万元拿去!”
黄艳玉乐呵呵地答道:“不卖不卖,这牛每年产一头牛犊,是我家的衣食来源。”
黄艳玉家的“牛王”,是钦北区畜牧站科技特派员潘颖群采取杂交改良繁育的利木赞高代杂交母牛,每年可接续产犊,1岁的牛犊市场价可卖1.45万元,“牛王”让黄艳玉实现了稳定脱贫。
“本地黄牛像条狗,一担挑得两头走。”这是此前钦北区流传的顺口溜,说的是本地黄牛品质下降,生产性能低,肉牛养殖产业发展跟不上现代需求。近年来,钦北区将提高畜禽良种繁育与脱贫产业结合起来,对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相继引进了摩拉、夏洛莱、利木赞、德国黄牛、西门塔尔等优良牛品种。为推动牛品种改良,该区在大寺镇三益村建立了牛品种改良示范区,群众看到效益良好,纷纷养殖良种牛。
三益村委屯董自然村贫困户施永顺养殖2头德国黄牛二代杂交母牛,潘颖群为他家母牛配种,年产2头牛犊,1头牛犊就可以卖1万多元,一家4口实现稳固脱贫。
数据显示,钦北区目前存栏牛5.37万头,年出栏1.86万头。其中,766户贫困户养殖牛1236头,参与优质品种改良母牛283户约400头,年产牛犊约200头。通过养牛发“牛”财,不少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
新闻推荐
□徐南溪“还差两秒就被火车撞上!”近日,钦州两名10多岁的男孩为了拍摄视频,竟然破坏铁路栅栏进入高铁线路,造成一列动车紧急...
钦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钦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