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 巴□马元忠

右江日报 2020-03-27 08:02 大字

我7岁那年村上出了一件事。一天,看牛的韦二早上去乡街赶集,近晚回来,后面跟着一对陌生母子。女人大约四十岁,孩子和我年龄相仿。人问韦二,这母子哪里人。韦二叹说,人家落难了。接着给人介绍,女人是钦州人,男人死了,族人认定女人命凶,克死了自己丈夫,把她连同儿子一起撵了出来。人又问,领人家回来你是要娶她做老婆吗。韦二手抹嘴巴,憨憨地笑,他天性略呆。人说真应了那句老话,呆人有呆福,他快五十岁的光棍去赶个集,生生就捡回来一个媳妇,还附带一个儿子。

那孩子头发枯黄,细眉,细眼,细鼻子,脖子也细细的。人问他,叫什么名字呢。他两腿一并拢,双手贴在身体两侧,眼睛瞪着对方,像要郑重回答问题的样子,却磕磕巴巴半天吐不出来一句话。问的人就笑,说,别费劲想了,就叫你磕巴得了。山村人耿直,给人安外号就图有个上口的称呼,绝没有埋汰人欺侮人的意思。

磕巴和我们一起上学,韦二给起了名,叫韦远根。但只有老师点名时叫这个名字,我们都叫他磕巴。他不恼不怒,听人叫“磕巴”,不管离远离近,他都尖着嗓子“嗨”地应,然后咧着嘴朝人奔去。磕巴说话不利索,识字可一点也比别人差,他的作业本上常常有老师批给的满分。课堂上,老师曾表扬,韦远根学习认真,将来指定有出息,要大家向他学习。我当时还不明白“出息”是什么意思,心想可能就是可以把书念到城里去,在那里有一份工作,成为体面的公家人。于是心里对磕巴很羡慕。

可是,磕巴并没有按别人所期望的路子走下去,他13岁时,也就是我们在村上读完小学的那一年,韦二病死了。新学年开始,我以为磕巴要和大家一起去乡初中上学,可直到学校报名的最后一天他也没有露面。原来母亲不让他再上学了。村小学好心的老师上门去劝,说韦远根头脑灵活,学习肯用功,让他继续上学吧,将来指定有好前程。磕巴母亲不听。她说,能有什么好前程呢,他父亲要不是比别人多识几个字也就不会死。后来我们得知,磕巴的父亲原来是他们那个地方一所中学的老师,在20世纪70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游街时被人打死了。

在我们农村,13岁就干活了。磕巴母亲央求别人,让儿子接韦二生前的班,替生产队放牛。磕巴由此成了我们村有史以来年纪最小的牛倌。

两年后,有一天来了一个铁匠,他在村中央的大榕树下垒灶烧炉,替村人收拾旧刀斧。大榕树往外走十来步,便是磕巴家,头一天,炉子生了火,铁匠提一只桶上磕巴家里去借烧铁淬火用的清水,就这样,他就和磕巴母亲说上了话。铁匠在村上待了一个多礼拜,也不知道这个人使了什么招,只几天工夫,他就把一个女人的心说动了。铁匠离开那天,磕巴母亲也拎着一只包袱跟在他后面走了。人问磕巴,你怎么不跟着去呢?磕巴瞪对方一阵,许久吐出一句话来,意思是,谁走谁不走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我在县城上高三那年,生产队散伙了,牛和田地一样分给了农户,但看牛人还是磕巴,人们愿意雇他。磕巴给村人看牛,年底各家给他酬劳,多数人家给钱,也有用粮食顶替的,他一概不挑剔。每天早上,磕巴提一截竹筒沿村巷敲打,呼喊各家放牛,从巷尾到巷头扬鞭子把牛归拢成群,然后赶到山上去。傍晚回到村口又是一通敲打呼喊,叫各家迎在门口接自家的牛。有一回我在巷道上遇到他,还没打招呼,他就从斜挎的布袋里摸出一把野果递过来,说:“你尝,尝,这,这果,鲜,还,还,甜透。”我问他过得好不好。他咧嘴笑:“就,就,放牛,哪,哪,有好,不好,的。”我看着他被晒得紫黑的脑门脸颊,以及被草叶或什么东西割得龟裂的手背,心里一阵酸楚。他急着去撵前面的牛,抡鞭把堵在路中间的牛驱走,又折回来对我:“能,能,借,借我,几,几本,书吗?讲,讲故,事的,书。”我心里一惊,他还惦记着书呢。正要开口问,他抢先说了:“在,在山上,看,看牛,闲,闲功,夫多,有,有时,闷,闷得,慌。”我说正紧张复习呢,马上就要高考了,现在整天做课本上的习题,没有闲书看。他脸暗了下去:“那,那就,算,算了。”说完转身走了。我冲他后背说:“下次回来给你带几本吧。”他侧过脸来,点头笑。

后来我考上了上一级学校,在城里上了几年学,毕业后又去了外乡工作,老家的消息也就几近杳无。前些年我娘来城里小住,说起村上的事,我忽然又想起了磕巴,问娘他现在怎样。娘说磕巴人都有点颓了。“颓”在我们老家是指人衰老,脑子笨,近于呆傻了。我很吃惊,他大不了我几岁,怎么就颓了呢。娘说分田到户不久犁田耙地用不着牛了,各家卖的卖,杀的杀,村上一头牛也没有了,磕巴没事可做,成天喝酒,喝醉了就在村里傻走,嘴里念念叨叨,人问他念叨什么,他说你们不懂,是诗文。有时还拎出过去看牛用的竹筒来,又敲又喊。人劝他别敲了,牛都没有了。他跟人急,追着人后面吼,没有牛,村子还成什么村子。我听得心堵,他怎么会这样。娘叹说:“山里人就这个命,有事干,累死累活都不叫苦,没事干倒荒出毛病来了。”

今年回老家过春节前我特意去书店挑了几本书,多年前说要给磕巴带书,还一直没有兑现。没想到刚进村就得知他几个月前去世了。有天晚上,我去看望读小学时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说到磕巴,老师不禁唏嘘,说磕巴走时别人帮清理遗物,发现他床头堆着一摞书。我问,他去哪里弄得来。老师说磕巴和他借,有的是他送,磕巴也托他帮买过几回。我问都有哪些书。老师说:“《三国演义》《古文观止》《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还有好几部,都是旧时的书。”我说他才念完小学,那些书能看得懂么。老师说:“懂,他托我帮买过字典词典,这人好琢磨。”我说:“这么多年来他就没有找过女人成个家吗?”老师说:“有,邻里帮他说过几个,有一个都来跟他住几个月了,但最后还是留不住,不是女人不愿意,是磕巴把人家撵走的。”我问他到底怎么回事。老师说磕巴嫌人家不识字,说和她们常常话都说不到一块儿,我劝过他,别眼角太高,有个女人凑合过日子就成,他听不进去。老师感叹,这个人要是生在一户好人家,他的一辈子指定就不是这个样。

在老家的几天,有天夜里我忽然听到一串“嗒,嗒,嗒”的声音,很响,很脆,节奏朗朗。脆响过后又是一阵“放牛啰,各户放牛出栏啰”的叫喊,叫声一顿一顿,同样响亮。我不能确定那个时候自己是睡着了,还是在醒着。第二天说给我娘听。娘一笑:“指定是磕巴知道你回来了,他还惦记你要送的那几本书呢。”

新闻推荐

聚焦“四力”协力战“疫”钦州保税港区税务局为企业复工复产护航

陈怡婷摄影报道钦州保税港区税务局税务干部到企业了解复工复产情况面对面交谈,问需服务税务干部与企业座谈,主动了解企业诉...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