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欺负和被喜欢的番薯
陈旭霞
番薯如人生,这话不假,不信你看看。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钦州海边一带流传着一句民谚:有女不嫁黄坡督,三餐番薯两餐粥。那时候城市里人穷,山里人也穷,但是,海边人更穷,穷得一个月或半年都不见一点油星子,只能顿顿吃在海里打捞上来的各种海鲜,主食便是番薯。现在,每每面对满桌价格不菲的海鲜,冷不丁就会有人冒出一个冷笑话:说的是物质匮乏的时期,海边人没肉吃没油星子开荤,常常是躲在木麻黄树或芭蕉树下眼泪汪汪地剥着大螃蟹吃,接着回家,一两碗透着清亮的番薯粥下肚,就是那时候一天两餐的标配。据说大多数人吃得两腿发软面黄肌瘦。其实,想想那种苍凉感不应该由螃蟹或番薯来背黑锅,那实在是没东西来填肚子而长期造成的身体上的伤害。说者一是想衬托时下海鲜的金贵,另一方面是对饥饿年代的一种辛酸回忆。
小时候,我家对饥饿的感受是一个特例,好像没有饱受过挨饿的经历。我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按理说应该正赶上物质匮乏时期,但是,因我父母是粮食部门的双职工,家里状况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在那时候可不得了,是许多人眼里羡慕的富裕家庭。但是,在我记忆中,除了不挨饿之外,其实我家并不富裕,父母手中的工资只是勉强维持生活开支,手头并没有什么积蓄,只是粮食够吃而已。
当时,吃公粮领工资的都是革命队伍的人,随时接受上级的调派,调到哪里是哪里,不能向组织说不。我读小学时,就随父母频频地调动,从那丽到东场,从东场到小董,再从小董到贵台,最后是从贵台调到钦州。我在小董读的幼儿园,在贵台读的是小学,在钦州读的是初中高中……
在贵台,我家住在粮所职工宿舍里。粮所建在一个小山坡上,隔着一条泥路,是山坡的另一边,住着一个生产队的村民。其中一个李姓的家人与我家关系特别好,我们家时不时用几封面条、几张布票或肉票换来他们家的番薯。记忆中我家的番薯就没断过,红皮的、黄皮的、白皮的;粉的、甜的,应有尽有。但是,小时候,我对番薯一点也没好感,常常地,每当出去疯玩回来,兴冲冲盘算着有什么好吃的等着的时候,揭开锅里,却是一锅半热半凉的番薯,我就会气不打一处来,重重地摔上锅盖,然后就是瞟一眼放在锅头旁边的一堆番薯怄气地踢上一脚才算解气。我不明白番薯有什么好吃的,值得父母用“上等”的面条布票肉票去换这些食物。但是,我发觉不管我明白不明白,父母一如既往地这么做。长大后,我才慢慢悟到,父母哪里是不懂得面条比番薯金贵,而是他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接济邻里乡亲罢了。直到我读初中时调回钦州市后,家里才没有番薯堆放着,也不用再经常吃看着就想吐的番薯了。
可是,我还是躲不过番薯走近我的生活。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高烧过后是无休止的咳嗽,肌肉针、点滴针、中药、西药及土方都试了过遍,就是不见好转,愁得奶奶只知道暗暗垂泪。有一天,不知妈妈从哪里听人说番薯能治咳,让我吃番薯甜水试试,但是,要放冰糖不能放白糖。当一碗冒着热气的冰糖番薯糖水端到我面前的时候,我本能地抗拒,但是苦于妈妈就在身边盯着不能不吃,只好哭丧着脸吃了。一连吃了几天,咦,神了,真的慢慢不咳了。妈妈逢人就说番薯能治咳嗽,积极推广她的“灵方”,我却好长时间都认为那是巧合,是冰糖番薯糖水拾了个大便宜,正好在我被试了那么多法子以后刚好吃了才好的。说明那时候我是多么不喜欢吃番薯了。
慢慢地,我长大了,结婚生子,却是一直很少去碰番薯。儿子也一直随我,不喜欢吃番薯。当满天飞的养生文章说吃番薯如何如何好的时候,我信了,变着法子让儿子接受吃番薯是健康的食物,但是,他就是不为所动。更因为一件事,让他厌恶起番薯。事情是这样的,儿子姓姚,白话和普通话读音都跟“窑番薯”的窑字有关,不知什么时候起,同学们就给他起个绰号叫“窑(姚)番薯”,这样一来,只要你提到番薯,他听到番薯两个字,就非常反感抵触,搞得我哭笑不得。我暗里想:儿子,你妈不喜欢吃番薯,连带你都欺负它,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是呀,番薯还真的常常受到人类的“欺负”,比如骂人笨,就说“大番薯”。
白驹过隙,光阴在逝;世间在变,我也在变。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一反常态地喜欢吃番薯了。在吃的同时,我吃出了深藏在番薯里的文化和一些有关人性的东西。我想: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饱受饥馑逼迫的人们,番薯可能就是他们的命;陷入绝境粮断水绝的落难人,偶得一根番薯,就等于救了他的命。寒夜跋涉的路人,饥寒交迫中叩响路边闪着昏黄灯光的人家,得到好心人一根还热乎的番薯无异于得到全世界。我真为自己曾经的轻视和无知感到羞愧。
今天,番薯的身价越来越高,连同它的叶子,都是人们喜爱之物,被奉为桌上佳肴和健康食物。我喜爱它,不为别的,就是喜欢,最难得的是曾一度非常厌恶番薯的儿子也慢慢喜欢吃了,人也变得大度起来,已经不介意当初人家给起的绰号。
小小番薯,现在成了香饽饽,成了致富薯,成了健康的符号,这也许是番薯前世根本想不到的吧?反观我所生活的钦州,依山傍水,要山货有山货,要海鲜有海鲜,当我们津津有味地享受这些上天赐予的美食时,应该也曾希望它们也能走出钦州,名扬钦州,造福钦州的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国人早已摆脱了贫困,饥饿早已成了过去式,一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人们,定当温暖富足和坚定前行。
而藏在番薯里的记忆和故事会一直温暖着我。
新闻推荐
群众集中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刘绍燕摄本报讯每当夜幕降临,钦州湾广场、进喜园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唱歌跳舞的,也有散步聊天...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