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物的融汇交流 评陈莲娟山水游记散文
顾宗周
陈莲娟是近年来钦州市比较活跃的文学爱好者,她坚守着文学这片圣土,并辛勤耕耘,创作了不少隽永的山水游记散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发。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篇》提出了创作“三准说”,即“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而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设情”“酌事”“撮辞”的创作步骤,在陈莲娟散文中可以找得出清晰的脉络。
在“设情”方面,她的《霸气十足六峰山》《飞向大芦村的白鹤》《亿年花石露华容》《美哉,德天瀑布》《六庐山上“狮回头”》等作品均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坦言,因为移居灵山县城,得以每晚登临六峰山,把“集风雨雷电的刨挫刮削和天地灵气的精华”的“一沙一石,一草一木”看作是“一本本历史”和“浩瀚巨著”,从而引发了作者长达两年的细细品味和感情积淀,终于写出了《霸气十足六峰山》这篇散文。
陈莲娟生长在灵山,曾多次造访古建筑群——大芦村,但均无大的感触,直到有一次看到“古宅后的树林里掉下的乳鹤和树顶扇动的翅膀”,引发了作者悲悯生命的无限情思,使得大芦村从此“一直印在我脑海,挥之不去”。正是因为白鹤的呈现,由此绘就了大芦村另一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情画意”。同样,在《亿年花石露华容》里,也可以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她从第一次接触灵山花石起,就感到了“震撼与惊奇”,认为花石“能让我们零距离地与几亿年前的时光对接,心灵与远古的大自然沟通”,是“一种洞悉宇宙奥妙的愉悦”。由于这样的情愫,促成了她花大力气研究花石,并数易其稿才完成了该篇作品。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积淀形成的思想感情成为了写作的基础和动力。散文创作既是抒情言志,又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过程,当客观的景物以其特质影响着作者时,她的心便泛起了层层波澜。假若没有对景物的深刻感受,其“为文造情”的作品必定缺乏感染读者的力量。读陈莲娟的山水游记散文,便是与她一道去领略自然之美,倾听她汩汩情感的倾述与思想溪流的声律。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化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无论是《霸气十足六峰山》中对霸王花、山榕等景物的描写,还是《美哉,德天瀑布》对“一滴水一缕乡愁”的述怀,都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深刻的情感感受,能读出她对于景物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心灵化体悟,这就是她能够游刃有余于情感与景物的原因。
作者因景生情,触发了为文抒情的冲动。但是,如何将萌生在心中的情志熔铸成鲜明生动的意象呢?文学创作是一个由主客观对立走向主客观统一的复杂过程,正如歌德所说:“自然和艺术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把它们分开。”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靠在思维中进行,其中也包含“酌事”,即选定什么样的事理作为写作的标靶。在《霸气十足六峰山》中,陈莲娟“权衡损益,斟酌浓淡”,最后选定六峰山的岩石、草木、石刻诗文、史迹作为所“酌”之“事”,因此曲尽其妙地写出了六峰山的独特意象,令人回味;《空村不了情》则通过描写闲置败落的老屋,写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传统的远逝;《六庐山上“狮回头”》则以大哥十年如一日“经营”一尊大石头为原由,写出了山水田园之美和她对家乡的眷恋。
陈莲娟在表现自己酝酿成熟的构思时,很显功力。在行文中,她那如玉的笔端将物象的形貌、自己的情感形象、逼真、贴切地表现出来,显得从容不迫,使人读之气畅回环。在《霸气十足六峰山》中,她的“撮辞”之力随处可见。描写山岩,“满山松散的岩石纵横交错地堆叠成壁,如咿呀学语的小孩随意搭的积木摇摇欲坠”,“岩石一丛丛一垒垒瘦长如斧削,一页页竖立着如微散的书页”,“所有的石丛都保持着一种运动的惯性,有如悠扬的乐曲戛然而止,仿佛还听到袅袅余音;好像一排纤夫齐心协力往前拉,仿佛还听到雄浑的号子声”;写史迹,“时光悠悠,一晃近千年,一样的风霜雪月,不一样的风格在同一座山峰上飞檐走壁,龙飞凤舞述说着不一样的情怀”。诸如此类充满性灵的文字,在她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可以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的深刻体悟和“撮辞”的独到之功。
陈莲娟的散文是心与物的融汇交流,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当然,她曾感叹自己“积累很薄,记忆力很差”,加之地域、心性等原因,一定程度上使得她的作品存在着视野不宽、关注不深等微瑕。她在《寂寞花不语》中表明心迹,“文学艺术这块被称作‘愚人事业’的田地已日渐荒芜……但是,依然还有时代的‘愚人’耐得住栽菊人的寂寞……独自一人,来来回回踯躅在文学艺术的田头,披星戴月,荷锄荷耕,任岁月孤孤独独地流逝……这些‘愚人’都是文化的摆渡人。”虽然文学的殿堂是那么地遥远,但是这并不妨碍她这位“愚人”真诚的追求,我们也期待着她更多、更独到的作品。
新闻推荐
二中国旗护卫队本报记者陆燕摄本报讯(记者陆燕实习生邱佳思)高举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红的小型旗帜彩贴在学生的脸庞清晰可...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