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一曲乡村振兴乐章 钦南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乡村振兴

钦州日报 2019-08-13 20:47 大字

黎东桂 王一渊

盛夏傍晚的沙埠镇坭桥村,近万羽鸭子在青山绿水间“嘎嘎”直叫。看着村委投资养殖的鸭子长势良好,刚获得钦南区2019年“第一季度队员之星”荣誉称号的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韦维与村干部惬意地在水库旁散步。

乡村振兴干部带头

“到目前为止,我们村委投资的山塘养鸭、养鱼项目销售纯收入已超过5万多元。”韦维介绍说。过去,坭桥村委的村级集体经济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在他和工作队员的带领下,该村通过流转村民小组荒废的山塘水面资源实施水库综合养殖模式,发展罗非鱼、肉鸭养殖,不仅让闲置资源从沉睡中唤醒、盘活,今年更是提前实现该区制定的每年每村收入4万元的乡村振兴目标任务。

同样作为该区2019年“第一季度队员之星”获得者,驻那丽镇芦荻竹党组织第一书记吴政带领村委种植橘红、金钱草等中草药,通过资源开发型、入股合作型的产业模式,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今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4.23万元。

乡村振兴,要靠好的带头人。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为培育一支精干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钦南区建立表彰奖励激励机制,通过开展“季度队员之星”和“年度队员之星”评优活动,让工作成效明显的驻村工作队员得到表彰奖励,很好地激励驻村队员创业敢担当的热情。目前为止,该区已评选表彰了2019年度第一季度“季度队员之星”共33名,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针对各镇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差异极大,钦南区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镇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多形式搞活农村集体经济。

与该区其他乡镇不同,在沿海的康熙岭镇新南村走的是利用丢荒盐碱地种植海红米“变废为宝”的模式。

炎炎夏日,新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苏耀森带着队员们指挥着农机手在村里丢荒的盐碱地间来回穿梭。新南村委地处咸淡水交接地带,对发展种植海水稻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8年村委依托村民合作社,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种植30多亩,年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万多元了,收获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2019年,新南村再接再厉,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把群众手中丢荒的盐碱土地连成一片,发展500亩海水稻示范基地,预计村集体经济将突破20万元。

特色农业竞相迸发

从海红米,到中草药,到百香果……钦南区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红利竞相迸发,有力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截至6月底,全区142个村(社区)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的有45个。

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持续造血”功能,钦南区积极探索推行发展集体经济的“4+8+X”发展新模式(即:每年每村收入4万元,挖掘资源优势创新8种发展模式,培育“X”个特色产业基地),向人们展示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过程中1+1>2的正面效应,让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钦南区大地上舒展开来。2019年以来,钦南区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增益增效,共计划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73个,新增总投资1752.9万元。已推进项目资源开发145个、入股合作113个、光伏发电39个、能人带动34个、产业带动77个、服务创收43个、乡村旅游13个、抱团发展21个。

在阳光的映照下,东场镇关塘村委窖墩村的23亩鱼塘水面波光粼粼,一条条自由嬉戏的巴沙鱼犹如舞动的彩练,活跃了一塘绿水。

看着鱼塘中“茁壮成长”的巴沙鱼,关塘村驻村工作队员苏其其介绍说:“按鱼苗50%成活率保守估算,预计9月中旬可收获成鱼8.5万尾,总产量约6万公斤。参照当前市场价格,预计销售收入可达54万元。”

实施抱团养殖巴沙鱼项目是东场镇东场、六加、关塘、白木四个村委瞄准发展时机,采取“抱团经营”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尝试。项目采取“公司+基地+村集体”模式进行运作,项目启动资金由合作养殖的4个村委筹集,养殖基地日常管理主要由关塘村委负责,巴沙鱼养成后可由北海恒兴公司按市场价回收,或由村集体自主销售。该项目于今年6月12日启动,投放鱼苗17万尾,目前鱼苗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国庆前后即可上市销售。

新闻推荐

“鼠目”不寸光

张相兵陈美燕莫莉摄影报道林景虹向客户展示竹鼠林景虹在护理成年竹鼠竹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如今在广西各地已...

钦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钦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