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自觉 吴世林及其报告文学《永远的白海豚》追踪

钦州日报 2019-07-05 10:39 大字

潘 茜

很少去开研讨会,那日却与父亲同时在钦州参加了吴世林《永远的白海豚》作品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我除了原有的身份,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与吴世林同为鲁迅文学院的同学,而且同为报告文学小组的组员。

那年,春暖花开,鲁迅文学院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班在南宁开班,我们一同走进文学的殿堂,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位学员们都心情澎湃,都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修为,能在术业上更有一番新作为。

起初,我与吴世林并不熟悉,学习快结束时,作家班里要按文体分小组讨论。我们每一个人都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同学们均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方向进行分组研讨准备并积极的各抒己见,各种新的思想交汇和碰撞,而那时的我,竟然开始踌躇,不知应参加什么小组的讨论,纠结的不仅仅是小组本身,而是林林总总的未来可期。

吴世林找到我说,作家班里写报告文学的人除了我就是你了,我们两个组个报告文学小组吧?当时的我,对报告文学这类文体已近意懒心灰,早有转向的念头,不想再往报告文学的路上走了。但是,看着吴世林若有所思的双眼,我很是为难,半晌,委婉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报告文学这条路上,走的人太少,形单影只,荆棘又多,行走艰难,呼声淡,嘘声盛……吴世林却说,我也是这样看的,可总得有人写啊!反正都不容易,你不和我组,报告文学这组就没人了呢!“报告文学这组就没人了呢!”

吴世林的话打醒了我,报告文学这条路再难,如果你不继续我不继续。还有多少人继续走在路上呢?试想,若干年后,空荡荡的没有人,岂不是更让自己伤怀?而若是我们继续努力了,说不定能蹚出条路,让其他人走起来相对方便些,说不定这条路就越来越多同行的人了。不得不说,吴世林把我离开报告文学的坚定的心肠打碎了,重新组合回到了报告文学的道路上。经过鲁院的学习,我们带着一身本领以及一份自觉继续前行。

我和吴世林的人生经历中有着相似一段,那就是都从事过很长时间的新闻工作。做新闻报道,写长篇通讯,我们都有非常充足的工作经验,把一个人和一些事写出来,并不是难事,但要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却不容易,形成独具特色和感染力的报告文学更非易事,极为考验作者的文学修为和人生经验。

报告文学讲究的是真实性,在真实里形成文学,文学需要鲜活的细节支撑,更需要在细节的基础上用作者独到的视角凝视并予以提升,但是区别于一般文学。报告文学,必须忠于事实。如此这般,报告文学的撰写难度就无形加大,需要写作者的智慧和经验,把赤裸裸的生活用文学语言包裹并真实准确地表述出来。

每一部报告文学作品都需对读者负责,不但要有独特的文学笔触还需要故事细节。相对而言选择其他的文体来表达自我比较容易完成,但若用报告文学书写文章要艰难许多,必须要求真实可推敲,过分的艺术描写可能失真,若毫无细节,文章空洞,不如不写。最为关键的是,笔在手里,文在心中,如何平衡真实与文学,这得靠作者的高度的自觉来完成。这样一来,可以说,报告文学考的是写作者的观察力、采访能力、文字及语言转化的能力,最终展现的一个报告文学作者的人生修为。

吴世林在《永远的白海豚》后记写道:“潘石文教授是位真性情的科学家,讲的都是实在话、真心话。采访时他多次提醒我,吴作家啊,你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的事,不要乱编,不然,到时候自己会打自己的嘴巴。在写作过程中,潘教授的话时不时跳将出来,如一把标尺,横亘在我面前,让我去考量我所写的文字里有没有不真实内容。虽然有时为了使文章更好读,在写作上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是,内容上却句句属实,不敢有半句诳语,它们都是我的心里话。我之所以这么做,除了谨记潘教授的叮嘱之外,还因为我自己也坚信:真实乃报告文学的最基本要求。”可想而知,吴世林在起初决定写这本书时便给自己定了一个极高标准,大量的采访和素材收集工作成了写作重心,多年的新闻工作经验又使他得以多方面的便利,而在真实的界限下,他的文学发挥空间注定很狭小,更考验的是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自觉。

文中的主人公潘石文教授是一位科学研究者,大凡在某个领域顶尖的专家都会有异于他人的脾性,可想而知,采访一个极高专业素养的对象是何其的艰难,若是连其随口而出的术语都不能理解,何来的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深处挖掘真实。吴世林告诉我,他对采访的艰难是有所准备的,仅采访大纲就准备了70多个问题。可没想到光约见潘教授就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吴世林期待能同教授一起生活几天,教授的女儿却多次提醒他,你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潘教授科研任务非常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你见面,接受你的采访。吴世林为了获得与教授见面,硬是把白海豚的资料研究了个通透,俨然用着半个专家的模式来准备采访大纲,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生怕有个闪失便和潘教授失之交臂。出发前吴世林也听说,某大型电视台有个专题组邀约过潘教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远千里而来,按约定地点见到了潘教授,结果由于主持人一开口就是几个非专业问题,被潘教授当场拒绝访谈,潘教授告诉他们,准备好了再来。听到这个故事,吴世林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当然,真情总能打动人。2015年深秋,吴世林受邀赴潘教授的科研基地参加了一个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在那四天三夜里,他带着百分的诚意寻访了老教授,获取了珍贵的写作素材。

细细研读《永远的白海豚》,这真是一本值得读者用心阅读的书,也是一本具有社会价值的报告文学,从中还能体味一个报告文学作家良苦用心的自觉。

2004年,吴世林为钦州三娘湾做了第一份新闻报道《白海豚戏水三娘湾》;2014年,吴世林完成了报告文学《永远的白海豚》。

吴世林花费了十年认识白海豚,用十年的时间宣传白海豚,带着一份报告文学作家的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职责,为保护钦州三娘湾这片水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篇《永远的白海豚》是吴世林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著作,我相信这不会是吴世林的最后一篇报告文学,他会用作家的自觉,尽心尽力地为广西报告文学创作交出一份份答卷!

新闻推荐

发挥党建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廖振南书记带上慰问品走访村中的老党员李关秀摄本报讯6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98周年华诞之际,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到...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