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南“海上渔家书屋”:叫我如何不爱她

钦州日报 2019-06-10 11:13 大字

本报讯 (记者田时胜赖昕)如何打通农家书屋“最后一公里”?地处沿海的钦南区龙门港镇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进程中让触角由陆地向海上延伸,往来渡船嬗变“海上移动书屋”,全国首创的“海上渔民书屋”成为钦州湾畔一道亮丽风景线,不仅有针对性地满足了渔民的精神需求,而且大大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龙门港镇是北部湾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2013年,入选国家第二批“全国文明渔港”名单,成为广西唯一获得殊荣的渔港。为满足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8年,龙门港镇多方筹集资金启动、推进“海上渔家书屋”项目建设。如今,东村渡船码头候船室渔家书屋及6艘渡船海上渔家书屋全部完成书架和书籍配送并投入使用。“新风扑面来,室雅书更香。”候船室渔家书屋不仅建立健全了借阅制度,还指定镇交通站干部担任书屋管理员。进入伏季休渔期,是渔民们难得的阅读时光,6艘渡船往来龙门港镇和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整点开船,单程耗时50分钟,由船主担任书屋管理员。根据船内情况,渡船配置定制书柜,目前藏书6类300册,精神食粮丰富而有内涵。

“‘海上渔家书屋’打通了农家书屋“最后一公里”,让农家书屋闲置资源‘活起来’、机制体制‘顺起来’、内容形式‘新起来’,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养殖技术、捕捞业务、海上自救等对口味的书籍让渔民爱不释手。”钦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赖廷耀一语“道破先机”,“海上渔家书屋”极大改变了以往渔民们闲暇时光沉迷于打牌、打麻将赌博的陋习,可谓“一箭双雕”。

为给渔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钦南区精心打造2个码头文化站,作为固定渔家书屋,又与这6艘客渡船舶签订协议,成为流动的“北部湾海上渔家书屋”,每个文化站、每艘船上都分别购置书籍、书架等设备,均有300-1200册不等的书籍、音像制品。(下转02版)

“小书屋”孕育“大希望”

石 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钦南积极探索建设的“海上渔家书屋”,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找到了创新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必将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当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仍然面临着覆盖面不够广、辐射能力不够强的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钦南在渔船上建立的、渔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渔民实用知识的“海上渔家书屋”,堪称“及时雨”、“幸福花”。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上渔家书屋”的创新实践中,钦南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补充更新图书,按照“百姓点单、按需制单、政府买单”的模式,在确保完成每个“海上渔家书屋”不少于60种的标准基础上,结合渔民实际需求,点对点、面对面地给渔民按需求选择图书,把更多农民群众喜欢看、读得懂、用得上的出版物配送到这,探索出海上渔家书屋“建”、“管”、“用”、“活”长效机制,一定会让“海上渔家书屋”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激发全民阅读热情的有效载体。

新闻推荐

“北京!我们来了!”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钦州国际学校选派学生进京研学

本报讯(记者周顺彬)“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能到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去深造,天天都在首都的阳光下...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