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代留芳冯敏昌——读《大儒冯敏昌》

钦州日报 2018-09-05 10:03 大字

叶丽梅

《大儒冯敏昌》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古代钦州伟大名人冯敏昌卓越的一生。

冯敏昌是钦州市钦北区大寺镇马岗村人,他出生于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八月十一日子时,字伯求,号鱼山,是自唐朝姜公辅、宁原悌,宋朝宁宗乔、宁宗谔之后几百年中钦州考中进士第一人,位居“岭南三才子"之首,是“五岭鸿儒"。他在作诗、书法、画画和教育上取得非常高的造诣,是一位伟大的儒学家、诗人、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画家。书中说:“目前确认冯敏昌诗歌共两千多首,收录在《小罗浮草堂诗集》的有一千九百八十三首,这些诗歌大都以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亲情、友情、师生情为主题,饱含深情,意蕴深厚,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去世后,由方肇瑞发起,联名推荐到钦州官府,再由官府级级上报,经朝廷正式认定为乡贤,是钦州历代十七位乡贤之一。《大儒冯敏昌》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完整地记录了冯敏昌的人生历程,时间衔接紧密,逻辑性强,通过平生描述反映出他高贵的品质,高超的才华。

有人说冯敏昌是神童,是天才,天才当然出于勤奋,勤奋就必须吃苦。本书在作者的巧妙结构下,我读后得出冯敏昌一生经历“六苦"。

结构巧妙“六苦"感悟

一苦为苦读

冯敏昌从小开始读书,“四岁开始认字,七岁,祖父冯经邦亲自为冯敏昌授课,口授毛诗并详解毛诗的大义;八岁毛诗和四书已经熟读并能了解大致内容;九岁熟读 《四书》《五经》并且非常喜爱唐诗;十岁开始阅读秦汉唐宋诸古文,能了解《四书》大义。"这是家庭对他的熏陶,使他自小接受刻苦学习的教育。冯敏昌的读书路上常常由于经济陷于困境,饥寒交迫,但他没有被困难吓退,仍旧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冯敏昌从南方到北京,气候温差那么大,没有一件新衣服,经常断炊,但仍旧坚持学习,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下,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二苦为苦练

冯敏昌的书法博采众长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写字所下的功夫,连钱载也惊叹:“王羲之的《十七贴》共一百七十行,九百四十三字,能一字不错写完,很不容易。"不曾苦练很难达到这样的成果,而且通过万千次的苦练,他独创了一种新的执笔法,这为他的书法登上最高峰找到了取胜利器。

三苦为苦思

冯敏昌说:“诗是有灵气的,厚积薄发,多读多琢磨,灵感来了一首诗就作成了。"冯敏昌还有一句话,更是道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心声和追求:“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就得研究整个领域的高手,通过分类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突破方向,不要重蹈别人覆辙。"这一句堪称名言,冯敏昌在易学方面造诣很高,易学需要下苦功思考,正是他善于思考、苦于思考,所以才能成为易学大家。

四苦为苦考

他虚龄九岁开始学习作诗,且当众作的第一首诗《登文笔峰》“诗惊钦城",被誉为“神童"。十二岁到廉州府参加童生考试夺得第一名,同年第三次到廉州府参加考试再以第一名被举荐为秀才,拿到举人考试的入场券;十五岁成为庠生,学习期间可以享受国家生活费、学费补助;十八岁参加例考,以《合浦还珠赋》又夺得第一名;十九岁到广州参加十二年一次的拔贡考试,他夺得拔贡考试第一名……经过大大小小数次考试,冯敏昌在三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栋梁之材。

五苦为苦旅

朝廷排斥、小人陷害致使报国无门,但冯敏昌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转向游历五岳,以征服大自然、以收集文化历史手迹、拓片字画、写诗作画、吸取天地灵气开辟人生更阔的天地。在游历的过程中,常常身无分文,幸得友人相助,风雨兼程,经常吃住在山上,冒着生命危险在海拔几千米的山顶上描字。没有那样的胸怀和大志,谁能完成如此艰难的工程。

六苦为苦教

冯敏昌离开朝廷,分别受邀到广东的端溪书院、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任院长。在端溪书院任教,他制订“学规十六条",不但把自己所掌握的学识全心全意地付出,还拿出自己的薪水,给书院购买课桌椅,接济贫困学子。然而,薪水也不是按时发放,有时很久都发不出,冯敏昌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

尊重历史语言平实

冯敏昌的一生是清苦的,以至死后只留下三十多张欠债单据和典当衣物的收据,嘱咐两个儿子“父债子还"。

正是这些以苦为乐的酝酿,才孕育出那么多伟大的诗、书、画、志。每个人的一生都很短暂,有人富贵一生,但钱财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应该用什么方式去纪念曾经的辉煌时刻?冯敏昌身后灿烂的文化成就,就是对他人生最高的肯定。“嘉庆十八年,冯敏昌的所有诗词、文章、书画作品全部被国家收集整理,列入《文苑传》,他的著作收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让世世代代受益。"

冯敏昌做官时间并不长,他满腹才华,为官清正,为自己的一生赢得了宝贵的赞誉。考上进士之后,先是任翰林院庶吉士,因工作出色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分校官,和三百八十六个人一起,负责编写《四库全书》,编书工作完成之后,通过皇帝的检阅,三百八十六人里面只有两个人的书稿毫发无疵,冯敏昌是其中之一,并得到皇帝的嘉奖。冯敏昌担任同考官,杜绝说客和徇私之事,不接见任何一个人,不给投机取巧者任何可乘之机。由于为人处事刚正不阿,得罪了当时最得皇帝恩宠的和珅,在奸臣的离间之中默然退出官场。直到几年后,冯敏昌又接到皇帝圣旨:“特授冯敏昌户部浙江司主事。"任这个主事期间他写了文章《论积贮》,“他认为,耕作三年,其中要有一年的粮食用来积贮,耕种九年,就要有三年的粮食留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冯敏昌是一个相当有政治远见和深谋远虑之人。乾隆五十九年,冯敏昌因在户部工作表现突出,被乾隆皇帝下旨补任到吏部任职,并得到皇帝的接见并对他的诗书画大加赞赏,实授冯敏昌为吏部河南司主事加两级,享受从五品待遇。

后来,冯敏昌因儿子和父亲先后病逝而回钦州为父亲守制,从此离开官场。而在守制期间也不忘做人的道理,他想出了“十一耻"与弟弟子侄们共勉,严于律己,光耀门风。

为还原历史真相,作者边叙边议,引经据典。书中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读完这本书似乎上了一节极有思想深度的历史课,从中获得大量宝贵的历史知识,还有大量钦州古代民间文化知识。

作者不仅特别尊重历史事实。书中多页末尾附有注释或内容出处,可见对故事的真实性高度负责。而且文学功底深厚,想象力丰富,对事实真相进行了文学艺术加工,使整本书读起来更引人入胜。《大儒冯敏昌》虽然写的是古人,书中又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还有求雨、丧葬文化这些今人很难理解的内容,但由于作者非常巧妙地用当代语言解构,读起来一点都不难理解,反而让人有妙趣横生之快感。

像求雨情节,在我们的想象中,根本不可能成功,但冯敏昌居然大功告成。读着这些情节,我在想,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我们还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更多人去研究,去挖掘。

读完《大儒冯敏昌》,第一次深入了解钦州有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么多年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实在可惜。文化自信从挖掘本土厚重文化开始,从这点来看,谢凤芹又为钦州文化大厦建设加上了一块厚砖。

《大儒冯敏昌》,北部湾名人系列之三。是钦州市作协主席、全国知名作家谢凤芹继《国柱冯子材》《虎将刘永福》后的又一部佳作。作者从2013年开始收集写作素材,查阅官方资料文献,到冯敏昌工作过的河南、广东搜集资料,埋头钻研,历时漫长的五年,2018年6月定稿出书。

新闻推荐

九大措施条条给力 便民服务处处上心钦州市公证业务率先实现“最多跑一次”

本报讯今年以来,市司法局积极贯彻公证行业“放管服”改革精神和公证减证便民工作要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通畅便捷、优质高...

钦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钦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