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铺 演绎『顶上功夫』本报记者 陆燕 文/图
①陈叔为客人修发
②磨刀
推子、剃刀、铁铸椅、落地扇组成了老式理发店基本的行当,这样的理发店曾是八九十年代的靓丽风景。如今,在城区的闹市,很难再找到这样一家老式理发店。光鲜亮丽“高大上”的美发沙龙早已遍布林立,这样怀旧的理发店也只能在老城老街欣喜发现。记者沿着钦州老街寻觅,终在三马路发现那一家老式理发店,不仅连手艺就连店铺环境也保持着旧时的模样。店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有着满腹的故事等不及让人来品、来听、来回味。
一间铺面 两代坚守
老城区三马路是一条安静的老街,这间没有招牌也不花哨的老店就隐匿于此,静静地守着一隅任凭岁月变迁日月流传。它面积不大,精简的装修。走进店里迎面而来一股80年代怀旧的气息,混合着他的主人陈琼琳散发的水烟香味,墙上的木镜框已暗沉发黄,一张铁铸的椅子泛着青铜色极有年代韵味。店里经营的项目也很简单,只有理发和刮脸。
店老板陈琼琳,是个地地道道的老钦州爷们,人称“十二叔”。陈叔是老板也是店里唯一的师傅。理发店早上9时许开门到下午6时,客人均是奔着老式理发而来。中午时分,陈叔正在为一名顾客刮脸,而店里木沙发上已经有两三个人在排队。只见陈叔手法娴熟游刃有余,拿起一把刷子,轻轻沾上肥皂水,在顾客胡须周围擦一遍。随后,便见他一手拿着剃刀,一手扶着顾客的脸,为了让剃刀更锋利些,陈叔还不时将剃刀往挂在椅子旁边的皮带擦拭几下,陈叔开玩笑地说:“记得刚做学徒手艺还不熟,只能挑熟人和小孩练习下手,不熟还不敢呢。”
陈叔生于1953年,65岁,钦州人。年少时便跟着父亲学理发。这家店便是陈叔的父亲在1981年开的,从那时起至今,他一直坚守着这一间自家的小铺子,尽管如今店里双份的工具变成了单份,也不管来的人是因为习惯,还是因为技艺,亦或是因为怀旧。
一把铁椅 三十七年
理发店里,有一张铁铸椅格外显眼,陈叔饶有兴致地介绍起自己的宝贝:“这张椅子是元老物件了,从这家铺子开店就有了,这里的物件和装修都没有变过。椅子虽然不能升降,但能放倒和旋转360度。”他边说边示范起椅子的用法。这张椅子,面上的颜色也渐渐褪去,扶手也被客人摸得光滑,但椅子仍用起来非常灵活,当听闻这把椅子是1958年生产的不由惊讶了一把。
不多会儿,一个小男孩走进店里,陈叔连忙迎上去,等男孩坐好便给他盖上一块蓝色的布,手中的电动推子与梳子配合默契。陈叔拿起工具,神情严肃专注,边剃头边回忆:“以前剪发大人才1.5角,小孩才1角,如今理发费用涨到了大人10元,小孩5元。”时光荏苒,陈叔和这张椅子、这些行当、这家理发店度过了大半辈子。“很多老街坊都喜欢来这里理发,转眼都几十年了,还有的每天都来这里聊天抽水烟。”陈叔说。
一门手艺 难以再续
钦州老街,聚集了许多曾在八九十年代十分走俏的事物,时代更迭,年青一代追求着更新更时髦的东西,已鲜少有人愿意接过传承的接力棒。陈叔说:“我的小孩不打算继承这门手艺,收入薄利,新潮理发店满街都是。年轻人也很少光顾这种老式理发店。”
当人们走在被骑楼环绕的老街,怀旧的情绪陡然而生,一路上三三两两的老式传统理发店分布于此。无论闹市区多么喧闹如何繁华,时光和生活的印记都在老街斑驳的时光里,都在老式理发店里,在这一剪一梳的举手投足间,变得悠然而有韵味。
新闻推荐
再过几天,吃货就要“攻陷”北钦防下周四北部湾海域开海,为了今年不堵在路上,记得看好交警的绕行提示
目前南钦防高速公路正在扩建改造,不少路段需改道。今报记者徐冰摄今报钦州讯(记者徐冰)8月16日,北部湾海域将开海,预计届时将...
钦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钦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