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白刃生 气象站里气象新——钦州气象站十年优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气象站业务人员冒雨抢修设备。本报记者 唐云建 通讯员 李会玲 摄
本报记者 唐云建 通讯员 李会玲
“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综合指数 100%(业务稳定运行率100%,数据可用率100%,到报率100%),各类气象资料传输及时率100%......”这是钦州市气象局气象站在向该局年中总结报告中最为抢眼的业务数据。这样的100%,10年如此,正是全体职工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凝聚成令人刮目的责任担当。
十年无悔献青春
钦州气象站始建于1953年,原址位于三马路,2015年迁至钦南区搪耙岭山顶,2016年1月启用,由于地处偏山郊野,毒蛇和红蚁常来侵犯,夜间聚光而来的几十种飞虫扑面而来,虫蛙鸣声更是日常单曲循环。
该站现有业务人员5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十年如一日24小时不间断地实行单人轮守。陪伴他们的是寂寞和风雨,哪怕家中老人小孩病重,他们也坚守岗位,家人的不解和“工作狂”之类的话语,早已被他们视为“生活插曲”。
寂静并不代表无聊,业务员们习惯于把每一岗作为修炼“内功”的良机,总会把业务内容练得烂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熟练地往计算机里录入一串串观云测天的数字,也能随时拿起螺丝刀、万用表冲上观测场检测、维修气象仪器,甚至还能爬上十二米高的近似垂直的风塔上去更换风向风速仪。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他们却无怨无悔,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着各自的青春和热血。
一个党员一面旗
越是条件艰苦,越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该站5个业务员中有4名党龄在10年以上的年轻老党员,打开他们的学习记录扉页,一串“学练优”支部工作法跳入眼帘。以优秀党员、业务比赛、业务能人为推动力,形成人人争光先锋模范的良好氛围。他们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
越是恶劣天象,越能考验业务员的本领。2014年7月19日,40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钦州市,当天凌晨钦州市沿海最大风力达16级,市区风力也达到10—11级,在5时和8时的定时观测中,正值风力最强的时候,呼啸的逛风伴着横扫的暴雨,他们只能三人一组,用绳索捆绑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艰难地移向观测场,一段只有30余米的路,他们却走了近十分钟。(观测行业规定,到定时观测气象数据时间,任何情况下,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都要到观测场采集第一手原始气象数据,以保证气象数据具有连续性和比较性,现已逐步全部实现自动观测。)当台风逐渐远去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值班时间已经超过了24小时,整个台风期间,数据无一缺、漏、错,为各级部门抗击台风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气象资料。
今年7月20日晚,因超强雷电影响导致该站两套自动站仪器严重损毁,气象数据中断,值班员发出抢救信息后,该站全体人员迅速赶到,并立即投入仪器抢修工作中,在雨中不眠不休、不停不歇连续工作25个小时,直至备用站数据恢复正常、仪器修好。“数据不能缺测,仪器要正常运行,数据文件要及时上传。”就是这样简单的职业初心,让这5个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书写着一串串观云测天的数据,书写着一个个寂寞的春去秋来,每年把几十万代表钦州市气象的实时数据传至千家万户,每年向国家气象数据中心输送高达几百万的数据,用于全国的天气预报制作和地方经济服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如果说“勇于吃苦、甘于奉献、昂扬向上、开拓进取”是他们的工作精神写照,那么“准确、及时、创新、奉献”就是钦州气象站5人组合的具体实践。该站自2011年以来,国家级考核年年“全优”,有12人(次)获得“全国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5人(次)获“广西质量优秀测报员”,70段高质量百班受到广西区气象局表彰,多篇论文在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多个科研项目通过国家和区级验收并得到推广。2012和2016年代表钦州市气象局参加“全区气象行业综合气象业务职业竞赛”,均获得团队三等奖的好成绩。该站还连续多年获得“全市气象系统特别优秀单位”。
新闻推荐
农行钦州小董支行践行社会责任,拓展农村金融普惠广度,充分利用营业大堂平台,连日来组织员工开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