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绽放异彩——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第六届全区基层文艺会演系列之舞蹈篇
本报记者 赖昕
《窑变千彩》公演引起轰动 彭武供图
排练现场 本报记者 赖昕摄
本届会演现场 市非遗中心供图
河东之白为肉,河西之红为骨,红白相糅,涅槃窑变,铿然成器。
6月22日晚,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第六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在柳州市艺术中心拉开帷幕,钦州市大型现代舞节目《窑变千彩》上台亮相。舞蹈赋予男女舞者以刚柔,喻以钦江西东坭之硬软,演绎出坭兴陶制作过程中陶土的涅槃之旅,助推“工匠精神"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绽放非遗文化的异彩。
邂逅坭兴 为其创舞
去年一次在钦州的旅行,让彭武邂逅了坭兴陶。这位来自广州的知名现代芭蕾舞教育家第一次置身古龙窑,任手上沾满承载厚重历史的黄泥,眼前恍若浮现千百年前烧陶的繁荣,他如着了魔一般,当即就在古龙窑旁跳动了起来。“特别投入,兴许是缘到了。"旁人之所见,彭武与坭兴陶,真正结下了缘,一场名为《窑变千彩》的大型舞蹈正在酝酿中。
彭武,《窑变千彩》创作编导,中国第一批现代舞者。三十年前,彭武从中国第一个现代舞班学成之后,随即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少儿现代芭蕾舞团,是中国第一批教少儿跳现代舞和芭蕾的人。
再遇好题材,彭武毅然决定要用现代舞的形式跳出传承千年的钦州“工匠精神",打造出一张钦州的“新名片"。
在接下来的四个多月里,他不断往返广州与钦州之间,无数次深入到钦州各地的坭兴陶工厂采风,看拉坯烧窑体验生活,把制作坭兴陶的所有步骤看了一遍又一遍,“嗯,心中有数了!"
数百年的制陶艺术,很厚重,要怎么用舞蹈表现出来呢?那段时间,彭武醒得很早,晚上又睡不着,熬了几十个日夜画造型草图,画了撕,撕了又画,情绪越来越激动,“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到极致!"他说。
艰苦在身 责任在心
创作伊始,彭武总用“熬脱了三层皮"来形容主创人员。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留给任何人懈怠。由于条件有限,一行人窝在空调不给力的练功房,一遍又一遍地打磨动作,每天练足12个小时,全身的汗狠狠地往下流,更有人把彭武称作“魔鬼教练"。
彭武在广州编舞,再到钦州教给舞蹈演员。去年首批入选《窑变千彩》团队的舞蹈演员来自白海豚演艺公司和钦州学院,除了专业的舞蹈演员,甚至还有声乐专业的“非正规军"。舞者前后更替,不变的是舞蹈的魂魄。“跳得在皮不在骨,能表现什么?观众能感受得到真情吗?"在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上,彭武动了气,“不满意,要继续钻。"今年60岁的彭武还在结束后做空中劈叉。“我必须要能动起来,把动作做出来,才会有创造力,不然怎么能创作出这台舞蹈?"“责任在心,再苦再累也要跳出最好的状态。"《窑变千彩》的固定主演黄景渝说。
窑变千彩 绽放异彩
“陪着大家排练,可以真切感受到大家的不容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艺术指导部副部长莫双双说起从开始到现在的付出,泪湿了眼眶。为了兼顾专业舞蹈演员的工作以及钦州学院学生的课业,排练时间只能见机安排,有时还会从凌晨4时练到第二天早上。“有时下乡演出回来马上就要投入排练中,跳、跪、摔打很多,全身很多淤青。"女主演施安妮回忆,舞蹈在南宁首演的时候,看着台下座无虚席,又收获震耳欲聋的掌声,“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近一年多以来,《窑变千彩》数次公演,场场撼人心神。舞蹈的灵感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二十多位舞者满身抹尽陶泥,从坭之兴、火之祭、窑之变三个篇章呈现出美妙的华彩。其中,又以“窑变"最为惊艳,舞者旋转、裂变、拍打循环不休,让至关重要的“搂、挥、辘、挑、榣、光"制陶六技升华为质感丰富的艺之美,尽显彭武丝丝入扣的编排精髓。
在今年3月份,该舞已获得国家艺术资助项目立项。泥土与力量的碰撞,生命与创造的融合,为这个团队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彭武说,希望通过这一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人的古老艺术,让不朽“工匠精神"得到艺术的传承,绽放中国非遗文化的异彩。
新闻推荐
四年的酸甜苦辣弹指一挥间,走进毕业典礼的礼堂,拥抱给予指导的恩师,聆听校长的谆谆叮咛,当掌声散去,无数大学生即将迈出人生职...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