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声“咕噜”“噜”出产业 灵山县武利镇大沙村发展养鸽致富综述

钦州日报 2019-08-22 09:30 大字

本报记者 江洪作摄影报道

劳袖延夫妇精心养育乳鸽

近年来,灵山县武利镇大沙村充分发挥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的村域优势,积极发展白鸽这一特色产业养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去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户均纯收入超过26万元;目前,全村白鸽存栏16万多羽,每月出笼乳鸽11.2万羽,是灵山县有名的白鸽养殖之村。

能人效应带动共同致富

近日,记者走进武利镇大沙村劳祯修家的养鸽场,耳边顿时传来“咕噜咕噜”的鸽子叫声,一笼笼的鸽子有的在孵蛋,有的在欢快地进食,好不热闹。“今天上午刚出售了150羽,每羽卖16元钱,是广东人来收购,价钱比去年略高。”劳祯修高兴地对记者说。劳祯修从2008年开始养殖肉鸽,是村里最早的养鸽人。靠着在广东打工时积攒的经验,他先是花3万元搭起一个600平方米的养鸽棚,买了600对种鸽子回来养,当年纯收入就达3万多元,至今已发展到1500对种鸽。“去年销售3万多羽白鸽,利润超过20万元;今年1至7月,每月出售乳鸽2000多羽,产值超过22万元。”劳祯修喜笑颜开。自从养鸽以来,他每年平均利润都超过14万元,是村里有名的养鸽致富能人。他不吝传经授技,带动本村群众和周边村十几户群众养殖鸽子,带动大家走上养殖致富路。

2016年,在驻大沙村工作组的指导下,养殖户抱团发展,成立了大利养鸽专业合作社,通过共享市场、技术、信息等去发展壮大。目前,全村共有52户群众养白鸽,共7万多对种鸽,远销广东、海南和贵州等地,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新路子,成为灵山县最大的白鸽养殖村。

养鸽致富不再是梦

在贫困户劳袖延的养鸽场,记者看到大棚里排列着六排各三层的鸽子笼,夫妇俩正在用玉米喂鸽,鸽子欢快地享受美食。劳袖延从2017年开始养种鸽,当初只养殖50对(100羽);为掌握一套过硬的养殖技术,劳袖延专程向养鸽专业户学习,向专家请教,至去年共发展到200余对种鸽。2018年,他养鸽纯收入6万多元,走出了脱贫之路。“我们村以养殖白鸽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奖补为动力,通过为贫困户提供种鸽、技术指导和帮助销售等措施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至去年底,有7户贫困家庭共28人实现脱贫。”该村支书薛炎祥说。

示范基地助力发展

为发展壮大大沙村的集体经济,推进特色产业高效快速发展,武利镇政府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和引进外来资金,规划在大沙村建设全县唯一的白鸽养殖示范基地,以推动全镇白鸽养殖的发展。

据了解,大沙村白鸽养殖示范基地占地规模60多亩,计划总投资700万元以上,计划建设存栏5万对种鸽,年产出栏约100万羽鸽,打造一个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现代化肉鸽养殖基地,并逐步推进肉鸽加工行业发展。“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实现基地养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白鸽特色产业,增加收入。目前项目选址正在进行中。”武利镇党委书记杨俊说。

新闻推荐

灵山网约送餐员有了工会“娘家”

本报讯(记者陆铭通讯员莫程钧)8月13日,灵山县网约送餐行业工会联合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来自灵山县美团、饿了么两家...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