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红红火火 日子和和美美 灵山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钦州日报 2019-08-08 15:40 大字

本报记者 梁 生

产业扶贫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灵山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把发展产业扶贫摆在首位,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面小康。领头雁先行先试助农增收

在灵城街道白水村牛杞塘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一株株柑果树长势喜人,枝头上硕果累累,有的工人正在忙着对果树进行日常管护,有的工人正在完善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据了解,白水村是灵山县皇帝贡柑的发源地,目前全村皇帝贡柑种植面积4000多亩,全年总产量约360万公斤,是闻名县内外的特色品牌产业。

牛杞塘自然村村民小组长周世昌是当地种植柑果的“元老”,也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周世昌说,1996年他在广东看到柑果的收购价达到12元/公斤,发现柑果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法宝”,于是他引进果苗回来尝试种植。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断学习种植技术,柑果种植规模从最初试种两三亩,发展到今天已达到400亩。“目前柑果长势非常好,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100万公斤。”周世昌自豪地说。他一边种植柑果,一边培育果苗,如今形成了果苗供应、种植技术指导和柑果销售的柑橘产业“一条龙”服务,由他提供果苗发展柑橘生产的全国各地种植户达2000多户。

2016年以来,灵山街道党工委积极响应县委关于“党旗领航促农村电商大发展”号召,着力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灵山县灵进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白水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白水村党群电商服务点”和“灵山电子商务协会服务点”,并与多家电商、微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双销售,电商成为助农增收新引擎。

共享模式抱团共同致富

在灵山县檀圩镇桥梓村灵牛养殖示范基地,一头头肥硕的肉牛正在牛栏里悠闲地啃食饲料。工作人员对牛舍进行日常检查,及时掌握每头牛的健康情况。据了解,该基地在“联镇包村”单位的帮扶下,在灵山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于2017年8月立项建设。该基地累计投资800多万元,占地面积30亩,建设牛舍6个共3450平方米,设有饲料用房、沼气池、沼液贮存池、堆粪间、供水供电系统以及工作人员生活区等相关配套设施。基地可同时容纳养殖肉牛550头,配套种植优质牧草100亩,预计年肉牛销售额超过250万元,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50万元。目前,该基地养殖利木赞、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350头,初步预计2019年可出栏的肉牛销售额可达20万元。去年9月,该村以村民合作社名义成立公司,对基地进行规范性运营管理,以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式发展肉牛产业。

桥梓村第一书记苏树茂介绍说,他们发挥驻村工作机制优势,与村“两委”干部共谋发展,从村情实际出发,立足长远发展,因地制宜,依托养殖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养殖。灵牛养殖示范基地实施创新共享模式,将周边武利、檀圩、新圩等三镇25个村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整合纳入基地,通过“抱团取暖、共享一片牛舍”的模式发展基地,最终按股份进行分红,为各村级集体经济持续“造血”。

苏树茂还说,他们依托肉牛养殖基地,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计划在本村周边布局生牛交易市场,实现生产销售一体。下半年,继续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优质牧草,种植牧草既可以提供饲料给基地运转,群众也可以从中获得劳务费和土地流转费,增加群众的收入。“稻虾共作”拓宽群众致富路

眼下正是小龙虾上市季节,位于灵山县佛子镇新塘村委的这片稻虾基地,今年3月底开始投放的虾苗,目前已经上市销售了三批。据悉,新塘村小龙虾养殖基地稻虾共作项目是国家推广稻虾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示范项目,该项目是稻虾连作、稻虾共生,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虾稻双赢”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生态循环,一田多用,农民增收”的目的。该项目有11个村,每个村分别以10万元资金入股共同经营,通过采取“抱团取暖,村企共建合作发展”的模式有效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益。

该基地负责人余文说,当地环境十分合适养殖小龙虾,小龙虾生长期比其他地方缩短将近一倍。他们从今年3月底已陆续投放虾苗约2500公斤,达到92%的成活率,并获得了从虾苗到上市销售仅需25天的全国最快的成绩。下一步,通过示范基地带动和示范本地农民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农户和贫困户发展稻虾综合养殖,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灵山县打造“政协·金融”营商服务平台疏通主渠道 输血更“造血”

本报讯(记者江洪作通讯员梁新婷)近日,灵山县举行“政协·金融”营商服务中心揭牌暨银企签约仪式。当天,中国银行等12家金融机...

灵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