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达人”宁彩霞宁蓝柳

钦州日报 2018-12-18 09:27 大字

她不是园丁,堪称园丁。她心中有一亩田,播种法治信仰,收获了法治文化建设的累累硕果。

她就是灵山县人民法院法官宁彩霞。在自治区2018年“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宁彩霞捧回了2017年-2018年度《大家说法》“十佳主讲人”的奖杯。而就在上个月,《大家说法》栏目刚在2017年-2018年度全国电视法制节目创优评析中被评为“全国十佳栏目”,宁彩霞此刻捧回来的奖杯更显得弥足珍贵,沉甸甸的奖杯记录着她的心血、汗水和激情。

播种:怀揣普法梦想,参加栏目遴选

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坚守和追求!

作为一名法官,宁彩霞经常遇到因为不懂法而违法犯罪的案例,每每看到他们家人痛苦的表情和绝望的目光,宁彩霞心如刀绞,也因此萌生了当一名“义务普法员”的念头。

一起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案子更坚定了她要去普法的决心。32岁的阿东在明知是赃物的情况下,仍以2500元的价格从本村阿寅那里购买了一台五羊本田摩托车自用,被检察院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指控。宁彩霞正是这件案子的主办法官,宣判当日,阿东的家人也到庭旁听,宁彩霞刚宣读判决结果完毕,阿东哭了,阿东的老母亲更是泣不成声:“这车是偷的,但又不是我儿子偷的,为什么购买也会构成犯罪?我家父辈祖辈都是老实踏实的本分人,要是知道这样会构成犯罪,我说什么都会阻止他啊……”母子俩的哭声久久回荡在灵山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里,也一直萦绕在宁彩霞的脑海里。她想,阿东之所以走向歧途,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普法,刻不容缓。

去年11月,自治区司法厅、广西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一档普法栏目《大家说法》。筹划组织阶段,栏目面向全广西各执法单位进行主讲嘉宾的遴选。怀揣着一个迫切向社会普法的小小梦想,宁彩霞抓住机会报名参加遴选,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被聘任为《大家说法》栏目主讲人。

耕作——潜心学习创作,活跃荧屏释法

原以为遴选上了,安静等待通知去录制就可以了。谁知道《大家说法》每一期节目的素材都由主讲嘉宾自己收集,脚本也需要由主讲人自己撰写。如果案例不够经典,脚本不够精彩,根本就过不了栏目编导那关,也就没有机会参加录制,更别提普法。宁彩霞向档案室借来了一沓沓厚厚的案卷,开始了自己的“编导”生涯,找案例,写脚本,确定人物形象……一番捣鼓以后,宁彩霞的第一个脚本诞生了,这个脚本讲述的是一个因情感纠纷引起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没有写作经验,写作功底也不是那么深厚,脚本提交上去又被栏目组打了回来,宁彩霞反反复复修改了七八次,才勉强过关。

宁彩霞不是什么演说家,更没有什么表演天赋,甚至连普通话也算不上标准。怎么才能说得更精彩些?哪个地方语气需要加重?哪个地方声音需要柔和一些?除了私底下勤加练习,她别无他法。宁彩霞清楚知道自己面对镜头还是会忐忑,表情还是不够自然。为了克服缺点,在去电视台正式录制之前,宁彩霞请同事先用单位的设备预先录制看效果。“不行!不好!再来!重来!”宁彩霞清楚地记得,当时同事为她整整录制了23条,她才对自己的表现稍微感到满意。节目播出后,广受观众欢迎。

打那以后,宁彩霞的“演说”之路一发不可收拾,一有空她就整理素材、撰写剧本,参加录制,以案释法。宁彩霞在回答笔者提问参加栏目主讲人遴选的初衷时说:“我希望依靠发达的网络和平台,让更多人通过关注我所说的法治故事,去关注法律,从而达到一个故事、一条法律条文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效果。”

拓荒——充实说法内容,开辟普法路径

当上《大家说法》栏目的主讲人后,宁彩霞朝着自己的普法梦想又迈进了一小步。然而她对此并不满足,因为节目播出的时间段是固定的,而很多人没有办法在这个时间段看电视,就没有办法接受到普法。

“我们的中国梦、法治梦的实现必须依靠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来说,法治思维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宁彩霞看来,青少年普法是系统工程,需坚持不懈,需细致入微,需润物无声。她把普法重心放到了青少年的身上。

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孩子们学习成长的重要时刻,宁彩霞都会走进校园,为青少年普法。宁彩霞根据社会犯罪趋势,结合自己日常审理的案件不断完善普法内容,现在已经实现了由“说教普法”到“故事讲法”,由“单向普法”到“互动学法”的转变。给学生上法制课,给老师作培训,给家长开“家长会”……宁彩霞普法惠及的群体不断扩大,一年来,宁彩霞开展法律讲座12场、现场法律咨询100人次,受教师生超过1万人。

普法之路,路途漫漫;普法之情,情洒群众。在审判任务之余还需要开展大量的普法工作,对于宁彩霞来讲压力是很大的,但想到自己小小的法律提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她又觉得这是种幸福的、有成就感的“负担”。

新闻推荐

镇域经济之变:从“小打小闹”到“产业集群”

武利工业园全貌本报记者唐云建通讯员陆斌摄“我们俩夫妻每个月有近万块钱的收入,比以前务农好得多了。”12月5日,广西灵山...

灵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