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整治土地新增耕地6700亩

广西日报 2018-05-28 07:36 大字

本报灵山讯(记者/张冠年通讯员/韦耕洲)5月24日,灵山县平南镇金银村支书李乃建翻开账本说:“一年7000元,这笔钱的故事不一般。”

原来,金银村委有一个红砖厂抛荒多年,村民仅在红砖厂附近零星种植竹子、木薯,土地发挥不了最大值。灵山县国土资源部门将该村红砖厂定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用3年时间进行土地复垦整治。如今,原红砖厂区的土地已出租用以种植百香果,一年租金7000元。

这不是孤例。近年来,灵山县将耕地保护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合力开展耕地保护工作,不断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该县全面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把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抓手。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32亿元,整治土地7.93万亩,新增耕地6770亩。

曾经,这里田块破碎、渠道淤塞、土地丢荒,只能勉强种些番薯、桉树。如今,这里甘蔗叶浪起伏,成为“双高”基地。在灵山县三隆镇大马村和三隆村,因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建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耕地,1000多亩的耕地面积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标准。

据项目工作人员黄育介绍,这两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总投资2948.76万元。原来农户每亩地的租金是300元/年,土地整治后达700-800元/年。

在项目区,记者看到,田间排灌沟渠配套完善,田间道路规划合理有序,已形成了“渠成网、路相连”的格局。“既可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又能满足农业机械化条件。”黄育说,由于农田灌排系统和道路系统得到较大的改善,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让原有耕地每年增加净收益405.51万元。

“别看我现在站的这块地都种上了蔬菜,以前这里可是一块采矿地,杂草高过眉头。”在灵山县石塘镇苏村,村支书苏有材告诉记者,村里的采矿区废弃后,去年9月,县里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将村里120多亩耕地面积定为覆土区,并将土壤送广西大学农学院进行检测,发现土地再利用价值较高。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该县在不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减少耕地面积、不降低土壤肥力的前提下,把中、低产田改成了高产田。

同时,灵山县积极实施旱改水项目,让旱地变水田、水田成风景。目前,该县实施“旱改水”项目9075.32亩,新增水田6097亩,提升耕地质量2989亩。

新闻推荐

狙击地贫 拯救孩子

本报记者梁莹通讯员石鹏地中海贫血是广西的高发病,曾经是造成我区出生缺陷的主要遗传性疾病。2010年,自治区政府颁布《地中...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