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支教之旅

陇东报 2020-06-14 10:32 大字

实习生唐晓庆本报记者 闫慧

镇原县是国扶贫困县、六盘山连片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地处黄土高原沟壑梁峁之上。“扶贫先扶智”,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天津市静海区与镇原县结成了“一对一”“一对多”教育帮扶对子,先后输送多名优秀教师前来支教。

去年8月,天津静海区三所中学的4名老师从滨海之城来到黄土高原,开启了跨越千里的支教之旅,他们用满腔热忱书写教育情怀,为东西部扶贫协作贡献力量,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千里支教

2019年8月,来自天津静海区3所中学的4名老师踏上了东西部协作教育扶贫的镇原之行,他们是英语老师温鸿雯、政治老师高国坤、物理老师付明灿以及化学老师刘光达,同在镇原二中支教。

从滨海之城到黄土高原,跨越上千公里的支教行动,如今在4位老师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有意义的人生历练,也是一场心灵之旅。山里孩子的善良朴实,山里老师的真挚热情,都给支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了印象。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镇原女孩张薇在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温鸿雯的内心。

得知学校要选派教师到镇原二中支教的消息时,温鸿雯已经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纤维瘤,但她仍旧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为了安心支教,2019年6月,她专门前往天津肿瘤医院做了手术,术后仅休养了1个多月,便踏上了支教之路。

而与温鸿雯同行的付明灿,自学生时代起,就有一个当支教老师的梦想。之前有一次去西藏支教的机会,但是由于家里孩子太小,母亲身体不好,要照顾家人的他只能无奈放弃。而这一次,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他终于如愿以偿。

“人这一辈子,能干几件有意义的事?只要有机会,就要用心去做,这样才能不留遗憾。”2004年进入教师队伍的高国坤,一直在天津工作,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相当丰富。而这一次,他决心要突破自我,重新思考和认识自己的教育工作,在和家人商量之后,毅然背起行囊来到镇原。

在支教的4位老师中,刘光达年龄最小,这位90后小伙子有些腼腆,不善言谈,但说起支教这件事,他的眼神却格外坚定。“往大了说,我20多岁能参与‘东西部的扶贫扶智’这么大的项目,太光荣了;往小了说,趁着自己年轻,多见点,多历练历练也是好事。”

用心指导

支教老师们之前都从未来过镇原,只知道是贫困县,虽说镇原的情况要比他们预想中的好很多,但毕竟这里条件有限,加上方言不通、生活差异……初到镇原的4位老师遇到了不少困难。

吃不习惯饭菜,只能花近半个小时走到县城的超市买菜,自己做饭;语言不通,就找别的学生、老师帮忙翻译;不了解学生,就通过课下谈心、课后家访等方式,耐心将学生们的心扉叩开,让“光”透进来……

镇原二中的学生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以及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孩子,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支教老师们一商量,决定把天津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引进”到学校,与本校老师共同探讨、交流,共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咱们都知道,高考卷面分也是很重要的,之前我跟温老师交流时,她教给了我一个提高英语书写水平的方法,仅仅一周时间,学生们的书写水平就大幅提升,最重要的是不少学生通过练习书法,对英语学习提起了兴趣。”英语老师于艳荣说。

此外,支教老师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学习指导课,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一对一”指导……

经过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学生们的学习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曾经英语考10分的学生,这次考了30多分;曾经坐在最后一排睡觉的学生,主动要求坐到第一排听讲;曾经学习刻苦成绩却一直无法提升的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后,成绩突飞猛进;曾经腼腆内向的学生,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甚至有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专门跑到老师宿舍询问。

短暂离别

6月2日晚自习结束后,回到宿舍的温鸿霞拿出手机,与家人视频聊天。“老公,你要照顾好孩子,更要照顾好自己啊,还有爸爸那边,他一个人住我实在放心不下,你一定要多去看一看,我不在家,就靠你了……”温鸿雯事无巨细地嘱咐着。

付明灿的妻子是一名医护工作者,去年他来镇原支教的时候,妻子正好在北京培训,等到寒假放假回家时,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妻子作为援鄂医疗队队员之一,前往武汉支援,等妻子平安归来,他又得起程返回学校,夫妻俩团聚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周。

“其实对家人是有愧疚的,尤其是妻子和两个女儿,不能在她们身边陪伴,就只能一有时间就和她们视频。小女儿一视频就哭着问我什么时候回家,说她想爸爸了。”付明灿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

支教生活忙碌而充实,老师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几乎晚上12点过后才能休息,课余时间不是批阅作业,就是给学习跟不上的同学“开小灶”,周末得空还要坐着车去学生家家访……

在这大半年时间,老师们都瘦了一大圈,尤其是刘光达,整整瘦了20多斤,春节期间回到家,家人心疼得直抹眼泪。由于长时间熬夜工作,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温鸿雯小病小痛不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药罐子”。

这条跨越千里的支教路,如一条时光隧道,一端是都市,一端是山村;一端是家人对老师们早日归来的期盼,一端是老师们对祖国美好明天的追寻……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人,却在这里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与爱戴。

把心留下

时光的河流过秋天,穿越寒冬,送走春天,当盛夏临近,支教老师们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也将告一段落,离别之际,4个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带的这帮孩子。

“我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温鸿雯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去年11月,学生吴红梅突发心脏病,被温鸿雯及时发现,送到医院抢救。这学期又复发了一次,吴红梅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温鸿雯多次找到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她的思想工作,消除她辍学的念头。

学生路雅健偏科严重,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温鸿雯单独给他做思想工作,还专门在离开之前抽空做了一次家访,对路雅健的家人百般叮嘱,要他们多关心路雅健的学习。

“孩子们太可爱了,之前我有一次嗓子发炎,扯着嗓子喊才能发出声音,结果上课没几分钟,同学们就说让我别讲课了,让嗓子缓缓。当时虽然坚持讲完了课,但同学们对我的关心真的让我很感动。”腼腆的刘光达一提起班里的同学们,顿时打开了话匣子。由于年纪较轻,相对于其他3位老师,刘光达和学生们的相处模式更像是朋友,每天都有学生跑到他的宿舍,问些问题,弹会吉他,小小的宿舍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面对离别,刘光达万分不舍:“我有空一定会回来看大家,至少在同学们高考前,回来给他们打打气,加加油。”

虽然支教之行即将结束,但老师们都表示,会在有限的时间内竭尽所能,努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特别美好的希望,我们乘愿而来,必要满载而归。”温鸿雯说。

新闻推荐

美丽的马沟村

绿树环绕的村庄李馨怡刘志洲镇原籍女诗人刘玲娥,在《故乡》中写道:“我在祖国的版图上寻找/找日思夜慕的甘肃/找喂育了我的...

镇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镇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