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城关镇扶贫产业多点开花
本报讯(记者刘耀 通讯员刘杰)在镇原县城关镇的原郑、高庄、五里沟等地,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种植大棚、行列标准的矮化桃树、绿油油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健壮的牛羊,都让人印象深刻。
城关镇积极引导群众流转土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让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多年来,家里都是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墒情好的时候能多打一些,全靠天吃饭。”城关镇五里沟村村民许正亮说。
针对传统单一产业无法满足群众致富需求实际,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引进技术,发展新兴农业、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依托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重点打造设施瓜菜、矮化桃、中药材、草畜等特色优势产业。
“我们在五里沟流转土地558亩,新建钢架大棚1500座,打造礼品西瓜种植基地。以五里沟为中心,辐射带动莲池、东关、高庄等村建立设施瓜菜大棚281座,大力发展瓜菜产业。”庆阳陇兴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娟娟说。
“去年我种了两棚西瓜,纯收入3万多元,今年又种了三棚,马上就要开园了。”五里沟村村民焦红利说。像他这样的种植户在东关村比比皆是,瓜菜产业在这里已成为全镇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拳头产业。据悉,城关镇现种植设施瓜菜1781棚、露地瓜菜3000亩、中药材2144亩,栽植矮化桃3323亩,种植紫花苜蓿10000亩。
宏绿盛合作社分发入股红利2万元、山里旺合作社分发入股红利1.7万元、兴腾合作社分发入股红利1.2万元……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一起闯、一起干,让贫困群众摆脱了以前单干且收益少的局面。
“最近我领到了分红资金1000元和土地流转资金700元。有了合作社后,闲钱投进去,土地流转出去,旱涝都有钱分,省心省力,自己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赚钱,比以前种地强多了。”在宏绿盛合作社入股的马渤高兴地说。
路沟行政村的刘兴永是一位村干部,在经营机械、餐饮的时候他就萌生了发展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致富的想法。2018年,他建办了庆阳市兴腾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进行肉兔养殖。“兔舍修建在我老庄门前,规模3000只,今年总共出栏四批约1000多只,能赚3万元,为贫困户分红1.2万元。”刘兴永说。
城关镇以“三变”改革为切入点,以“331+”“村社合一、能人领办”等产业发展模式为契机,打造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合作社,带贫贫困户92户,发放入股分红资金6.25万元,积极发挥了合作社抱团带动作用。
在金龙村“扶贫车间”,一个个分装好的餐具正被打包装箱。“‘扶贫车间\’办到了村里,在家门口上班,赚钱、顾家、务农都不误!”正在分装餐具的姜菊霞高兴地说。
“车间就业门槛低,用工方式灵活,能让从业人员兼顾家事、农活,而且招收的大多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扶贫车间采用计量制,多劳多得,月收入1500元左右。”扶贫车间负责人谯小峰说。
以前在工地务工的路有宝是丰台村贫困户,他放弃了工地上的工作,在山里旺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每天主要就是把合作社里的鸡、鸭、驴给“伺候好”。路有宝说:“合作社离我家很近,骑摩托车10分钟就到了,活很轻松,还能学到喂养技术,每个月工资2400元。”
随着“331+”产业模式不断深入和发展,贫困群众就业门路少、文化程度低等已不再是制约难题。如今,群众的增收渠道广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新闻推荐
赵克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
镇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