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生辛劳撑起一片蓝天

平凉日报 2016-07-06 17:44 大字

□本报记者姜慧仁

6月28日,记者路过崆峒区红旗街新风路口时,看到一位老年妇女正在编织毛线凉鞋出售。软鞋底、花毛线织出来的手工凉鞋,既好看又凉爽,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观赏。有人询问她便停下手中的编织,向人推销,无人时继续低头编织。

老人叫余淑霞,今年61岁。老人说,乡下农村有织毛衣做手工的习俗,大多的农村妇女都有一手织毛衣的手艺,用毛线织鞋是一个创新手艺,她是跟别人学的。“毛线凉鞋好看、舒服,就是太费工夫,做快点一天能做两双,一双卖35元,也能挣个五六十块钱,补贴家用已经足够了。”

老人勤快,不仅织鞋卖钱,还把家里的饭按时做了,让在城里上班的孩子每天回来能够吃一口热饭。

随后,记者联系了老人在城里上班的儿子——朱先生。

朱先生说自己的老家在崆峒区寨河乡田河村景家庄,是母亲一手带大了他和姐姐。如今姐弟俩都成了家,可老人劳作了一辈了,还是闲不住。

说起自己的母亲,朱先生有些激动。他说,母亲小时候爱生病,按农村的说法是不适应自家的生长环境。因此,母亲3岁的时候就被送人了……在那个年代生活困难,寄养人家的孩子个中心酸只有母亲自己知道。

17岁多的时候,母亲从庆阳市镇原县嫁给了父亲。父亲那时候是乡镇府的零时工,虽说工资没有多少,但工作十分认真,一年四季基本不在家。母亲一边和男劳力一样,参加集体劳动,一边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婆婆和两个小姑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分产到户,种地打粮,农活基本靠母亲和爷爷。那时候,朱先生家的田一直是村里犁得最早,收割最快的,就连用驴驮粪也是全村最早的。

因为余淑霞手巧人勤快,家里孩子穿的衣服一直是村里娃娃里面最新的。“这些衣服都是母亲用鸡蛋钱换来的和手工做的。”朱先生说,“母亲经常晚上纳鞋底做鞋,第二天早上上学的时候,我就能穿上新鞋。”

2000年后,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余淑霞一家人还凑钱在城里买了一套楼房。进城后,余淑霞为减轻家中的负担,到工地筛过沙子、粉刷过墙。一次,余淑霞在工地干活时,不小心从脚手架上跌了下来,股骨头摔断。

辛劳了一辈子的余淑霞身体刚好差不多又开始忙碌了。早上3点起床烙黄面饼,做酒麸子,6点出门销售,上午9点多还得赶回家给家人做饭,11点又去给工队做饭……

这两年,余淑霞学起了编织的手艺。她人勤肯学,又有织毛衣的底子,很快就学会了做鞋垫织凉鞋。而且她觉得这个比卖酒麸子的生意好得多。

“这就是俺娘,一个大字不识,却用一生辛劳撑起了我们的一片蓝天。”朱先生对记者说。

新闻推荐

抓获外逃3年纵火犯

本报讯 1月17日,镇原、包头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在庆阳市镇原县纵火后外逃近三年的犯罪嫌疑人赵某。2007年12月14日晚,赵某伙同文某等7人在镇原县孟坝街...

镇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镇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