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人才队伍建设篇 人才支撑大学发展之路

甘肃日报 2016-06-21 10:17 大字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人才队伍建设篇

人才支撑大学发展之路

6月14日,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郑贵森教授带领产业处、科技处及吴红彦教授等相关专家团队前往镇原县,参加“镇原县开发忘忧系列食品,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工业座谈会”,与当地相关部门就合作开发的忘忧系列食品进行实质性对接。

2015年12月,甘肃中医药大学与镇原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开发(黄花菜)忘忧系列食品培育富民增收产业》战略合作协议。由该校吴红彦教授带领的中药方药挖掘与创新转化研究团队,李成义教授带领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鉴定学重点学科团队接下了深入开展研发的任务。

在李成义的团队中,共有23名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所涵盖的专业包括中药学、药学、植物学等。在这个团队中,高级职称达到4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85%。该团队年轻又充满活力,在仅1年的时间里,利用陇东地区常见的农产品黄花菜,研发出了忘忧口服液、忘忧滋补片等产品。

而吴红彦所带的团队,也是由来自中医学、中药学、中医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的20名研究人员组成,他们中40%为博士研究生,“忘忧枣仁茶”“忘忧葛花茶”等5个产品正是出自这个团队之手。吴红彦说,我们的团队是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中建立的,大家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研究方向。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与企业、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都依赖于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和他们所属的团队。从整个学校来看,每个人才的力量可以看作是“1”,而他们组成的团队为这个“1”后面填上了无数个“0”,人才和人才团队的力量正为这所学校的发展提供着原动力。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上,该校党委书记王海燕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在这所甘肃省唯一的中医药大学中,“人才”一直是学校最看重的部分。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用强有力的制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并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从建校初期的于己百、周信有、郑魁山等名老中医,到后进入学校工作的张士卿、王道坤、吴立文、朱肇和、龙文君等优秀教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为他们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同时,还安排中青年教师进入这些名师的工作室、团队,将他们宝贵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传承了下来。

在老一辈教师的带领下,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不断涌现,李金田、李应东、史正刚、戴恩来、宋敏、方晓丽、刘永琦等已经担负起了学校发展的重任。多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把引入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大学的立校之本,以提升人才质量促教学、激活人才活力推进科研、以优秀人才团队建设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

据该校人事处副处长慕宝龙介绍,由于学校近年来申报博士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等大事不断,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对教学人才、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但在近五年中,学校通过公开招考新进校的人员,全部补充在了教学岗位,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多年来没有变化。虽然管理岗位人员十分紧张,但是甘肃中医药大学还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人员编制全部用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中。

除了日常的人员补充,近五年来,学校共引进高层次人才31人,选聘双聘院士3人、飞天学者讲座教授3人、高职称及博士研究生28人,先后聘请客座教授、名誉教授等20余人,这些人才成为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领头雁”。

为了让教学、科研人员能够用心教学、潜心科研,甘肃中医药大学积极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校院二级管理,按照“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突出业绩、注重公平”的原则,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岗位倾斜,以鼓励各类人才积极为学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甘肃中医药大学看中个人实力,更看重团队的力量。

像吴红彦、李成义这样的团队在学校内还有很多,目前学校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道地药材及经方防治肺系疾病的研究”等13个创新团队、“郑氏针法及传统手法传承与技术创新研究”等3个创新团队(培育)。这些团队大多老中青教师结合,带头人总领团队发展方向,团队成员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为教学、科研贡献合力。每个团队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学校也根据团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着人力、财力、制度等方面的支持。

重视人才补充,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让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收获很多。学校“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705项,科研合同经费共计11675.834万元,比“十一五”期间1517.5万元增长约6.69倍;科研成果获奖73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1项),比“十一五”期间5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7项)增长46%。其中,中药资源普查及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等重大专项,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还为国家以及行业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吴红彦说,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增多不仅对于学校教学、学科建设发展大有益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成长机遇。“以前科研项目少、经费少,青年教师科研成果的贡献度就比较小。而现在,学校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教师的参与度很高。这些青年教师在科研中重新认识课本知识,并将实践的结果带入教学,科研也反过来促进了教学工作。”

高水平人才的引入,一线教师的补充,让甘肃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日趋合理。甘肃中医药大学本部的53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35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7%;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03人,其中教授108人,研究员等其他正高职称人员4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含兼职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9人(含外聘124人)。

随着甘肃中医药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也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校将围绕特色鲜明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建设需要,突出人才培养需求,突出学科发展需求,突出服务全省大局需求,统筹调配各类人才资源,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引领,优化结构,打造团队;以用好现有人才为核心,提升素质,才尽其用;以青年人才培养为关键,形成梯队,竞争成才;以激发人才活力为根本,创新机制,支撑到位,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职专业、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新闻推荐

“四种模式”助推庆阳现代农业发展

“四种模式”助推庆阳现代农业发展本报记者先朝阳通讯员魏正岳近年来,庆阳市着眼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大力扶持苹果、草畜、苗林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探索形成了...

镇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镇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