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利贷”压垮的刘厂长
本报记者 胥富春
一名下岗人员,经销化肥,然后自办化肥厂、建材厂,经营十多年光景,因贷款困难,长期使用社会资金,不仅没有什么积累,最终还被高利贷压垮……
刘厂长说起他的这些事儿,唏嘘不已。法院的终审判决已下达,他自述的事实与法院所审查认定的事实并不相符,他认为判决不当,正在申诉。
记者无意纠缠具体案件,仅通过当事人自述的遭遇,以案例警示世人,避免陷入类似纠纷。
靠民间借贷支撑的工厂
刘厂长生于1960年,镇原县人,青年时期在陕西榆林当兵,复原后回老家农村,1983年到镇原县商业综合批发公司参加工作,1996年任公司副经理,1999年任经理,2002年企业改制,他和30多名职工一同全部买断。
买断时企业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对职工进行安置,而当时在平凉四十里铺镇区域内有一块6.4亩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镇原县供销联社。2005年,按照使用国有资产安置下岗职工的有关政策,镇原县供销联社将土地分配给5名下岗职工,后刘厂长以35万元的价格取得了这宗土地的使用权。
2002年买断后,刘厂长一直在平凉南站经销化肥。2005年土地到手后,他以此为库房继续经营化肥。2007年,刘厂长转产开始经营建材,生产免烧砖,2014年生产加气块。
在多年的经营中,流动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刘厂长的一件大事。因为户口不在当地,他要贷款比较困难。他生产建材所用的原料都得付现钱采购,而他的产品要想顺当卖出去,就得赊欠,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也给他结不了现款,而是以房产抵顶,顶来的房产要变成现金又得费许多事……
流动资金短缺严重影响正常运转时,刘厂长不得不使用社会资金,刚开始1分多的利息,他还能吃得消,或拆东墙补西墙还款,而在2012年后,他的经营困难日益加重,清息都有了困难,更不用说还本,但流动资金仍像一张大口需要不断往进填,他被迫以更高的利息借款。
压垮刘厂长的最后一笔借款
2012年7月,刘厂长和自然人伊飞(化名)商定借款20万元,期限3个月,利息1毛(月利率10%),以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面附着物为抵押。当时伊飞向他实付14万元,6万元作为利息提前扣除。
为保证抵押物能真正起到作用,约束刘厂长按时还款,伊飞要求直接签订为房地产转让协议书,约定刘厂长的6.4亩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地上附着物和机井等设施一并作价人民币20万元,转让给伊飞,同时由刘厂长写了一个落款时间为当日的10万元借条,写了一个落款时间为三个月借款到期时的10万元收条,收条注明“伊飞付刘厂长土地转让金”。
在约定时间到期后,刘厂长无力偿还。2012年11月,伊飞拿着协议、收据等手续与平凉市国土资源局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就上述土地使用权办理转让,并交纳了有关税费。
刘厂长发现后,对办理土地权证及时予以制止,随后双方对簿公堂,就借贷纠纷还是房地产转让纠纷、土地权属登记手续等问题诉至法院,两级法院经过审理认为,根据诉讼双方提供的证据,认定为房地产转让纠纷,虽然20万元转让6.4亩土地使用权及地面附着物显失公平,但因为超过了一年的反悔期,刘厂长已丧失了撤销权。
终审判决下达后,伊飞已将这宗土地的使用权证办到了自己名下。
刘厂长输了,赢家也不轻松
刘厂长认为,平凉市国土资源局与伊飞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是不当的,他已申请行政复议,同时对法院的判决也正在申诉。但是,申诉并不影响执行,伊飞已要求刘厂长交割财产。
好歹一个工厂,经营多年,挣的钱去哪儿了?刘厂长坦言,办建材厂,算个简单账,只要生产就会有利润,但实际情况是,收回的现金较少,抵顶的房子要按市场价卖,有时一年半载可能难以成交,要低价处理变现,就得亏钱,他处理房子已经亏了不少钱。而长期使用社会资金,利息支出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现在还有多笔负债。
借钱时就应该有还款计划,对还款的资金来源心中有数。刘厂长说,他借伊飞的这些钱时,他的应收账款有70多万,他心想三个月时间,怎么也能回款20万元的,但到了还款的那段时间他的妻子恰好得重病在西安住院,花掉了十多万元,这笔钱就没了着落。
这事让刘厂长焦头烂额,价值数百万的土地及地面附着物,实收了14万元就被转让。要想还钱就得靠生产挣钱,而他现在负债累累,无钱购买原材料,生产很难启动。而对于伊飞来说,为这事纠缠这么长时间也不轻松,他耗费了大量精力,付出的现金、交纳的税费及其他各种开支,也有几十万了,而现在形成的资产还是一堆“死钱”,啥时候能变成“活钱”还很难说。
现在来说,两个人都追悔莫及吧?
(本报申明:本文主要故事情节系根据刘厂长自述,不代表本报对其真实性的全面认可,所涉法律问题以法院认定为准。)
新闻推荐
本报镇原讯(记者张文智通讯员李宏岳郭治斌李家璇)“去年,对我们家来说是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幸运的一年,新农合帮助我渡过了难关。”镇原县城关镇常山村村民常胜民说。常胜民是镇原县城关镇常山村的一位...
镇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镇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