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田野竞吹“科技风”——正宁县科技备耕见闻

甘肃经济日报 2016-03-02 00:30 大字

本报通讯员米向钰冯宗宁初春的正宁大地,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正宁县机关干部纷纷走出单位,和农民一道,积极学用种养新科技、新知识,忙备耕春耕,田畴处处竞春意。

购买农资先“问诊”“张医生,去年我种了2亩辣椒,不管怎样施肥,就是没收成,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氮肥施得过多了,辣椒喜钾肥,注意多施钾肥和有机肥。”这是近日发生在永正镇佛堂村农民向镇农技站站长“问诊”的一幕。被农民亲切称呼为“张医生”的人是永正镇农技站站长张永红。他介绍说:“不少农民因不懂土质,盲目施肥,增加了农业成本,甚至造成肥害。针对这种情况,今年镇农技站工作人员深入田间解决农民遇上的‘疑难杂症\’。”该乡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户冯清荣高兴地说:“有了这些‘土地医生\’帮忙,我们庄稼人种地增产增收就更有把握了!”种植、养殖遇到难题找农技“医生”,这在正宁县已经成为习惯。目前,正宁县的农技人员已为农民开出“种养处方”380余份。

耕作之前先“充电”近日,在湫头镇的农村党员电教室,屋里屋外挤满了人。原来是正宁县农牧局的农艺师正在这里讲授SOD奶蜜苹果新技术。正宁县抢抓春耕时机,组织全县的科技人员分赴10个乡镇的94个村,送科技下乡,传技术入户,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今年,选购形象直观、易懂易学的农业科技电子图书也是正宁农民“充电”的一大亮点。在各个新华书店的图书货架前,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农民。永和镇新华书店的负责人说,这两天书架前总是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农民,农业科技类光盘特别走俏,购买者中来自各乡镇的种养户占80%以上。农家肥打“绿色牌”时下,穿行在正宁县的四朗河川区,随处可见农民们在平田整地,一辆辆满载农家肥的拖拉机驶向田间,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山河镇秦家店子村村民解海涛告诉笔者,他去年栽种的蔬菜,由于全部施用农家肥,蔬菜长势好,在市场上卖得俏,年纯收入近万元。正宁县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强农富民”的思路,大力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业发展,建起了四郎河川区千亩绿色无公害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湫头绿色农业示范区、榆林子标准化示范园、三嘉乡千亩瓜果套种示范园等一批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如今,绿色无公害农业已成了正宁县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去年,仅该县四郎河川区的800座蔬菜温室大棚,就为农民增收640多万元,农民靠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鼓”了腰包。种养计划先“探市”近日,西坡东新庄村农民梁金仓家的电脑旁总是围着不少左邻右舍的农民,大家的眼睛盯着屏幕,看网上的种植、养殖供需信息。“通过互联网先了解市场行情,然后安排新一年的种养计划,这样就能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梁金仓乐呵呵地向笔者说。采集市场信息,探寻供需行情,这是正宁县农民今年春耕备耕的一大亮点。为了更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该县农民一改以往“先产后销”的传统生产方式,纷纷到外地考察、取经。许多农民在网上查找农副产品供需信息,在各村的远程教育中心也不时能看到农民“网上备耕”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正宁县“网上备耕”的农民达1000余人,签订农产品购销订单120余份。

新闻推荐

正宁中蜂养殖富了山区群众

本报通讯员刘钊张海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培育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提升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为此我们合作社想要进一步完善生产体系,让更多的农民加入进来,把养蜂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群...

正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