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g!一场婚丧事,返贫一家人 ——甘肃省农村移风易俗现状调查(上)
本报记者 苏海琴 实习生 车永春
今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陇东婚事》播出后,一时间,农村“天价彩礼”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记者深入甘肃省庆阳、平凉等地采访了解到,许多村民在婚丧嫁娶时不惜血本大操大办,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着乡风文明,阻碍着当地经济发展。
一场婚礼花掉全部积蓄
2015年2月12日,农历十二月廿四,初春的陇东,空气中仍然透着寒意。
当天,正宁县宫河村王建业的长子王斌大婚。记者随礼时看到,王建业家里喜庆洋洋,热闹非凡。大门口放着礼炮、充气拱门,不远处的空地上十余辆迎亲车一字排开。庭院里十几位艺人围着火堆吹拉弹唱,悠扬的音符四处飘荡。
按惯例,每年春节前是嫁娶的高峰期,农村田间小路及乡镇公路上一排排豪华迎亲车队,引来无数人驻足观望。
王建业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镇上开了个小诊所,小儿子在外地打工。近三年,大儿子相亲数次,都未成功,这次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搭上话的,所以对于女方所提条件尽量满足。
王建业粗略算了一下,儿子结婚至少花掉40万元,其中彩礼15万,在镇上买了两间平房12万;“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衣服2万;办酒席、买烟酒8万;装修新房、添新家具、家电等7万;租赁婚车、结婚服饰、礼炮、充气拱门1.5万……
“这场婚礼把家里所有的积蓄花掉了。”王建业直言,他家的情况在农村还算是稍微好点的,至少每年有三四万元的收入。婚礼开支中除了8万元的外债,其中大部分是这些年卖树苗、蔬菜等农作物积攒的,另有一些是儿子打工挣的。
结婚本应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在王建业看来,除了开心,更多的是随之而来的烦恼。“大儿子的婚事终于不用操心了,但欠的外债怎么办?小儿子的婚事怎么办?又一个几十万元从哪里来?”王建业长叹了一口气说:“如今,农村娶个媳妇太难了,太不容易了,压力大的让人快喘不过气来。”
正月初五,新年的热闹劲还没过,王斌便背起行囊,携妻子随同弟弟,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出外打工,“出去希望能多挣点。”
记者调查发现,最近几年不光庆阳农村彩礼高得离谱,平凉、陇西等地的彩礼也都居高不下。一些人甚至不惜血本,高举债台,大肆操办。一场喜事办下来,少则十一二万,多则三四十万,不但加重了一些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让好多家庭因婚返贫,部分农民直呼“娶不起”。
老人养得起却“老”不起
“丧期三天,旧俗照搬,乐队全上,多年积蓄,三天花完。”这是目前部分农村丧葬的真实写照。
一个月前,宁县早胜的张邵飞母亲去世,作为长子的他负责操办母亲的丧事。
“母亲临走时叮嘱,自己的葬礼不可大操大办,简单办理就可以。但我们兄妹三人认为,母亲一辈子不容易,应让她风风光光上路。”张邵飞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去世早,母亲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成人。如果简单操办,他们良心上过不去,另外,也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无法交代。
“这场丧事花费至少10万元。”张邵飞告诉记者,按照当地风俗,购买棺木、墓石碑及修建墓穴1万;共摆酒席38桌,一桌600元;烟酒1万;民间声乐队3000元;花圈、纸人、纸马等纸活1500元;租赁碗碟、帐篷等1500元;布置灵堂1400元;请厨师2000元……
张邵飞表示,他母亲的葬礼在当地算不上豪华,也就是中等水平。
农村奢侈宴席,让普通家庭备感压力。在与张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父亲去世后,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便停止上学出外打工,结婚后在家务农,每年收入2万多。操办母亲葬礼的钱,大部分是向亲戚借来的,“难过的是把母亲一辈子攒的2万元都用了。”说到此时,张邵飞低下头,声音哽咽。
“如今老人供养得起,却‘老\’不起。”早胜街上卖麻籽的李大爷感叹,“过去,谁家有人去世,村上的人都会主动去帮忙,丧事最多请两个吹喇叭的,做两桌便饭,隆重而简朴,花费超不过3000元。现在则不一样,一场丧事动辄就七八万,甚至更高。高额的殡葬费用,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思想观念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村民在遇到婚丧嫁娶时不惜血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正宁县周家乡的冯向阳说,“如今,不论大小红白事,饭桌上鸡鸭鱼齐全,海陆空上阵,客人没吃上三分之一的饭菜,便离席而去。更叫人心疼惋惜的是,许多菜几乎没动筷子,全被倒进泔水桶里,甚至有些人直接用土掩埋掉。”
人情升级让人"情"何以堪?
几天前的一个晚上,正宁县徐家村村民李红江接到朋友小周的电话,“我儿子3月20日结婚,您一定要捧场。”淡淡的言语中带着几份喜悦。
“又得支出200元。” 本应高兴的李红江,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不是我小气,只因‘人情礼\’的支出越来越多,着实让人吃不消。”李红江说,去年一年,各种请帖让他应接不暇,今天这家儿子结婚,明天那家摆满月酒,后天又一家建房封顶,甚至买辆车都要热闹一番。以前每次赴宴,二三十元的随礼钱已觉得很风光,现在动辄就要200元,“刚过去的一年,人情方面我至少支出3000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提到家里的经济来源时,李红江很无奈:种烤烟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3亩烤烟一年能收入4万元。孩子上学的各种费用,父母的医药费,家庭日常花销,一年至少要3万以上,“原本日子就过得紧紧巴巴,时下不断攀升的人情支出更让人‘雪上加霜。\’” 李红江说,在当地,收到邀请的不能不随礼,如果不参与,会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因此,许多人借各种事由操办酒席,一是收回以前送出的礼金,二是想再赚点。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农村人情消费陷入恶性循环,你家孩子满月摆20桌酒席,我家孩子考上大学就摆30桌;你上100元,我就上200元……人情消费的你来我往,使得人情越来越薄,礼金越来越厚。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之一,是和谐人际关系、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以前,人情消费仅限于传统的婚丧嫁娶。近年来,农民收入连年提高,部分农村大摆酒席的名目越来越多,如孩子升学、建房封顶、工作调动、乔迁新居等都要请客。不断攀升的人情消费在许多农民眼里,已成为继“娶不起”“老不起”之后的又一个沉重包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甘肃省部分农村,有些人为了面子,不论自己贫穷还是富有,甚至借钱都要随礼,说起来不免让人心酸。不少村民呼吁,一定要刹住这种不正之风,让人情回归礼的本义。(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新闻推荐
正宁县全力打造县城建设“升级版”,累计投资20多亿元,组织实施城北新区开发、东街出口改造、锦绣城、保障房建设等工程70多处,扩张了规模、完善了功能、提升了品位。图为南区新都汇商城施工现场。师...
正宁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正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