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眼中的“贴心人” ”——记正宁县蔬菜站站长张建峰
群众眼中的“贴心人”
”——记正宁县蔬菜站站长张建峰
先锋引领
本报记者 先朝阳
今年,张建峰又在永和镇罗川日光温室蔬菜基地“过”了个忙碌年。作为正宁县蔬菜站站长、蔬菜基地的技术指导员,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在外过春节了。孩子们抱怨说:“农民给自己种菜,都没有你这个‘场外指导\’忙。”对家庭,张建峰是有歉疚的,可是,春节期间,正是基地上蔬菜抽秧吊蔓的关键时期,一刻也离不开。
春节前后一连七八天,张建峰同菜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自指导菜农施肥、灌水,手把手教菜农打叉吊蔓、配置农药、控湿控温。菜农们也“稀罕”他这个县上来的蔬菜权威,都把他当成自家人。
现年55岁的张建峰,从参加工作投身农业技术推广那天起,不管是做农技专干,还是担任县蔬菜站站长,30多年来,他的工作常态就是驻村蹲点,在田间地头劳动。
2006年,正宁县把四郎河川区和嘉峪川蔬菜产业开发列为全县的重点工程,张建峰作为蹲点技术指导员,负责蔬菜大棚示范点建设和为农民传授塑料大棚蔬菜栽培技术。
四郎河川区过去一直以种粮为主,群众对种菜没有任何经验,技术上得从“零”开始。张建峰白天在田间地头搞规划,晚上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他计划首先在村组党员干部和思想开明、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农民地块中组织建棚。为此,他吃住在工地,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连4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经过120多个日夜的辛勤努力,当年10月终于建起了全县规模最大、质量最高、集中连片的126座蔬菜温室大棚,他还指导大家巧打时间差,在大冻之前抢时种上了秋延白菜、西芹等蔬菜。由于工作到位,指导精心,这些蔬菜大棚每棚半年平均收入1500多元。在张建峰的反复动员下,最初对蔬菜大棚不以为然的村民姚治祥也种了一棚芹菜、一棚白菜,卖后细一算账,总共收入4860元。看到忙里偷闲取得的收成比全年收入都高,当地农民的“脑瓜子”一下子转变了过来,开始争先恐后主动精心务作起菜棚来。
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张建峰先后在四郎河川区6个乡镇指导农民建成设施蔬菜示范基地1.7万多亩,仅此一项就为川区农民增加收入5450万元,人均增收3296元。他亲自蹲点施工,指导建成了永和镇罗川村半地下室日光温室60亩、水泥骨架大棚300亩,使当地菜农户均收入2.1万元,人均收入5000元。2008年,正宁县四郎河川区蔬菜产业开发科普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对守在田间、蹲在菜棚的张建峰来说,几乎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的概念。只要群众需要技术咨询,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他总是随叫随到。对每一项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张建峰都按照分户指导方案,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大棚,进行指导服务。他还逐棚逐户调查,了解施肥水平、大棚长势及病虫草鼠害发生发展情况,对不同的大棚进行对症下药,分类指导。2009年,山河镇店子村菜农范建都、王凯坚持要种老品种西瓜,张建峰便与二人签订《赔偿责任书》,用自己工资担保,劝他们翻地重新种上了新品种西瓜。秋后,这两棚西瓜平均亩收入达到1.15万元,增收9000元。
为了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张建峰围绕市场需求,引进示范推广了21种瓜菜新品种,使当地蔬菜品种由过去的十几种增加到40多种,名优品种应用率达到100%。双联行动中,张建峰带领单位11名干部职工,多次深入周家乡芦堡村,实地了解情况,联系24户帮联群众制订帮扶计划,利用蔬菜站职工的专业特长,鼓励村里发展设施蔬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举办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发放生产物资等方式“授之以渔”,两年多时间,芦堡村通过发展蔬菜生产摆脱贫困,贫困户的年人纯收入由过去的1600元增加到现在的3800元。
去冬今春,为了完成超低温条件下川区蔬菜的种植任务,张建峰带领技术人员,每天早晨5时30分就从县城出发,早早赶到蔬菜大棚工作,当棚内温度升高时,他们便脱掉棉衣,着一身秋衣裤继续工作,每天都是汗流浃背,但一窝肥、一滴水、一株苗都毫不含糊。当地农户说:“没想到张站长这么能吃苦,大棚里这么热,待这么长时间连我们也受不了呀。”
凭着朴实与执著,张建峰和他的团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组织的认可,正宁县蔬菜工作站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农牧系统先进工作单位、全省经济工作推广先进单位。张建峰先后被评为庆阳市科技创新人才、庆阳市领军人才、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并当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闻推荐
驻村队长的“心事”本报通讯员王春峰前段日子,庆阳市正宁县招商局副局长杨晓敏的心里颇不平静。她是正宁县周家村核桃峪村驻村工作队长,自从今年9月中旬走访了核桃峪村4组的杨毅和杨莹两家之后,她眼...
正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正宁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