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文化苦旅
□本报记者 王 鄱
在子午岭西麓的正宁县,47岁的姚牛名气很大——“八十年代勤劳致富带头人及甘肃省三好个体户”、2009年入选“感动甘肃十佳人物”“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人民调解能手”及《牛苑》文化期刊创办者等,一系列荣誉和头衔没有宠坏他,也未累垮他,他人如其名,弯腰弓背,依然默默耕耘在那片土地上。
姚牛是正宁县宫河镇北堡子村农民,他脸膛红黑,身材矮胖,一手卖茶经商,一手抓乡村文化,在家成立“正宁群众文化联谊会”,麾下有社火队、秧歌队、锣鼓队、器乐队和自乐班;还创建了“农家书屋”“电影放映队”,主办农民文化刊物等。
姚牛的家是由24间平房围成的四合院。院里的堂屋做了“农家书屋”,里面20个书柜书架,是他亲手打造的。这批图书是他花6万余元,从西安、西峰的废旧书堆挑来的,总量1.2万余册。姚牛说,一次他到西安,钱都买了书,没路费回家,幸亏碰到老乡;还有一年,他去西峰开会,见一辆车拉着300余册旧书,当即掏钱拦下,钱凑不够,又找人借,才把那批旧书弄回家。
为鼓励村民读书,姚牛实施奖励机制。谁借的次数多,就奖字画一幅。每年还搞读书比赛,比谁读得多、吃得透。如此一来,村民读书热情很高,不光本村来的人多,连邻村人也跑来借阅。村民从姚牛的“农家书屋”,学到不少致富门路:有建日光温室的,有办养殖场的,有在家开小作坊的……
在“农家书屋”里,有5台电影放映机,3台是他自己买的。姚牛说,为了让群众看好电影,他常挑些科学养殖、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科教片;或是农民最爱看的红色革命、自主创业和农村题材的故事片。有一次,他去南邑乡放完电影,天色已晚,他不肯留宿,骑摩托车往回赶。孰料中途车坏了,只好推车摸黑走了半夜山路,到家时已是晨曦将露了。
姚牛投资5万元,为社火队置办了300多套服饰和道具,大鼓、小鼓、扁鼓、铜锣、钹儿应有尽有。他说:“那时候,村里穷得猴都耍不起。我掏了7000元,请县剧团来唱戏,人人都夸好,心也跟着活泛了。”2001年,他购置乐器和服装,成立了正宁群众文化联谊会,目前有会员140人,文化联络站10多个,组织村民开展社火、秧歌、四红灯、自乐班、威风锣鼓等文艺活动。从此,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邻里闹矛盾的少了,大家过得充实而幸福。
姚牛是个思想超前的人,更是个“闲不住”的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承包了480亩荒山,植树20多万株,修梯田186亩,还办农民扶贫砖厂、农民基金会和“农家超市”。其间,他还举办农民体育运动会,设象棋、乒乓球、篮球及拔河等项目,吸引数百人踊跃参赛,在村里掀起了体育健身热。
10多年来,他做过很多大好事。但这一次,他拿起笔头办杂志,着实让大家捏了一把汗,人们担心的是资金问题。毕竟为了乡村“文化”,他砸进去30多万元,家境每况愈下。如今,81岁的老母亲百病缠身,需钱吃药;妻子秦晓芳2011年又遭遇车祸,左腿被截,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见他信誓旦旦想办刊物,有人劝他找政府要点钱。可姚牛一跺脚,倔强地说:“我甘愿为民办实事,凭啥给政府添麻烦!”
2011年春节,他主办的《牛苑》杂志面世了,编辑部设在茶叶店二楼。这份期刊印刷精美,栏目齐全,成为当地新式农民、基层干部和中小学教师们赖以创作交流的文化平台。截至目前,《牛苑》杂志已坚持办了10多期,在挖掘民俗、弘扬传统、崇尚文学、钩沉史料等方面功不可没,刊物品位正大幅提升。
身为县政协委员和村委会副主任,姚牛很忙。除组织文体活动外,他时常泡在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疾苦,反映民声民情;广泛挖掘、搜集和整理民俗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他说,今年还打算搞个“农家乐”,雇些农妇烙锅盔、擀细面,卖地道农家饭,一来可广结文化人士;二来以后搞文化事业,还得往里砸钱。
姚牛,正行走在他的文化苦旅上……
新闻推荐
偷盗摩托藏窑洞群众报警抓窃贼偷盗摩托藏窑洞群众报警抓窃贼本报讯(记者徐俊勇)近日,正宁警方接到群众报案后,破获一起偷盗摩托车案件。7月29日上午,正宁县湫头乡湫西村的刘某来到湫头派出所报案称,自...
正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正宁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