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银★ “折腾”出来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 张倩 通讯员 刘新艳
夏末时节,来到彭原镇鄢旗坳村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循着鸡鸣声走进一处养殖场,只见一个干练的中年男人正在用加料机给鸡投食,几千只公鸡昂首挺立行着“注目礼”。
这个人,就是被当地人亲切称为“鸡司令”的退伍军人刘光银。
1983年,19岁的刘光银参军入伍,在张掖平安堡当炮兵。两年后退役,他选择回到土生土长的家乡鄢旗坳村。
军旅生活练就了刘光银吃苦耐劳的坚韧个性。回家后,他开起了豆腐坊。刚开始缺乏经验,豆腐产量很低。刘光银就起早贪黑,边干边摸索,慢慢地豆腐生意越来越好。此时,刘光银的同乡好友邀约他开榨油坊。
说干就干,刘光银关了家里的豆腐坊,在村部开起了榨油坊。万事开头难,却难不倒有心人,刘光银做生意从不偷工减料,更不缺斤少两,用勤劳的双手和诚信经营,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这一干,就整整干了11年,收入越来越好,家也从地坑院搬到了塬面上,修起了砖瓦房。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正当榨油坊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刘光银的母亲摔伤了,需要人伺候,当机立断,他转让了榨油坊,回家照看老人。老人身体渐好时,刘光银又开始“折腾”。趁着农机购置补贴的惠民东风,刘光银拿出家中积蓄,花费10万多元,购买了一台东方红800拖拉机。“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花了那么多钱就买了这么一个铁疙瘩?”刘光银笑着说,自己是农民,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机械作业省时省力,肯定会受到群众欢迎。
此后,刘光银就开着拖拉机走村串户,耕地旋地。因他为人热心和蔼、干活细心踏实,熟知他的人越来越多。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位熟人,介绍刘光银去庆城干活,待遇好、工资按时结算。刘光银在庆城一干就是两年,积累了创业的资金。
2008年,刘光银与同村好友一起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在鄢旗坳村建起了60栋猪舍,一部分出租,一部分自己养殖。刚刚走上养殖路,技术和防疫都不到位,仅仅两年时间,刘光银和合伙人就损失47万元。
经历了这次创业的“滑铁卢”,刘光银深深意识到,创业光有一番热情是不够的,还要静下心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
2015年,刘光银发现,养殖小区内,有家养鸡场生意很红火。他闲时,就和养鸡场老板聊天。“老刘,你这人不错,和你打交道,心里舒坦,跟着我养鸡吧!”听到养鸡场老板这样说,刘光银心动了。
刘光银对于养鸡还是门外汉。刚开始,他只建了一间鸡舍,从广州引进500只鸡苗试养。养鸡场老板更是“雪中送炭”,派来技术员上门服务。然而,刘光银也不闲着,以军人的闯劲和干劲,向同行学、向书本学、向市场学。很快,刘光银掌握了鸡的喂养、防疫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并建起了三栋标准化养殖场。
500只、1000只、3000只再到6000只,像“滚雪球”一样,刘光银的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名气也越来越大,慕名前来买鸡的养殖户络绎不绝。现在,刘光银每月出栏肉鸡6000只,销往银川、兰州、天水等地。
生意越来越好,刘光银却越来越忙。“有时,刚要吃饭,送鸡苗的车来了,就要去卸车,或者买肥料的来了,就要立即开着装载机进行装车。”说起创业的艰辛,刘光银的妻子心疼丈夫的辛苦,“风里来雨里去,都是用双手辛苦干出来的。”
务果园、卖农家肥、搞养殖,刘光银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当初赖以栖身的砖瓦房早已被两层小洋楼取代,他还在城区购置了一套楼房。刘光银富裕了,却没忘记父老乡亲,一些散养养殖户咨询用药,他会耐心解答;有群众要鸡苗养殖的,他会配送药品。如今,刘光银的儿子也“子承父业”,办起了养鸡场……
“国家为我的家庭授予了‘光荣之家’荣誉称号,门牌虽小,但是体现了对退伍军人的关爱和尊重。我尽管已经不穿军装了,但是我永远保持着一颗‘兵心’。”刘光银说,赚钱不是生活的全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他都会尽力去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柳玮通讯员李莉)连日来,庆城县全力组织农技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奔赴生产第一线,下乡进村入户到田落实粮食安全生产措...
庆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庆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