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为庆城 贫困群众铺就致富路
本报讯(通讯员李云)近年来,庆城县按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推广”的思路,扶持开发刺绣、剪纸、泥塑、雕刻、编织等民俗文化产业,使其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12月17日,在庆城县香包刺绣城笔者看到,吴海萍正和姐姐忙着赶订单,她告诉笔者,三年前她和姐姐经营一家服装店,但是生意一直不是很理想,后来听说县上举办了香包刺绣培训班,她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由此开启了刺绣致富路。
“我们两个商量买了一台电脑绣花机,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个公司,刚开始时,我们做的基本都是零售。”吴海萍说。
2017年初,在庆城县民俗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吴海萍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她先后投资30万元成立了庆城县双萍电脑香包刺绣有限公司,所有的产品实行订单制,统一定制、统一销售,她的产品因做工精美,不仅在市县畅销,还远销青海、山东、陕西等地。
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庆城县广大贫困群众看到了经济潜力,为此,县上将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在产品的定制、销售、培训等环节上为贫困户开展指导,全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家住卅铺镇卅铺村的边蓉霞丈夫去世早,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但是她却有刺绣手艺。于是,在县乡帮联干部的“牵线搭引”下,她来到庆城县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做零工,2016年收入近2万元,如今她已靠文化产业摘掉了穷帽。
“平时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在这里做点零工,一月挣1000多块钱,做多了拿多,做少了拿少,一天能做20几件,挣个生活费,比待在家里强”。说到收入,庆城卅铺镇卅铺村边蓉霞满怀欣喜地告诉笔者。
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省、市民间艺术大师148人,刺绣、剪纸、泥塑、雕刻、编织民俗协会6个,从业人员3万人,产品种类达到280多种,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卢小亨在随机巡查马莲河西峰段和庆城段时强调 全面排查集中整治 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制
本报讯(记者张昶昶)12月8日,市委副书记、马莲河市级河长卢小亨在随机巡查马莲河西峰段和庆城段时强调,要全面抓排查,集中抓整...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