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雕塑家——何占鳌
何占鳌(1912.6-1995.12),西峰区温泉镇何家坳行政村人。1995年10月15日深夜,陇上农民雕塑家何占鳌,走完了83岁的人生之旅,永远地放松了他那敦厚粗壮而又巧夺天工的双手。这是一双拿捏了60多年泥巴的手,创作了千百个英雄群像的手,也是一双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紧紧握过的手。
何占鳌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一位精耕善作的农民,又是一位炼就“艺仁”的艺人。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理事、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原庆阳地区文联常委、庆阳地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原庆阳县人大代表、西峰市政协委员。他的一生,是勤勤恳恳为艺术执着追求的一生,也是心灵与泥土相映呈彩的一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说:“何占鳌追求的是民族化、群众化、现代化艺术的新方向。”
何占鳌只念过两年私塾。15岁那年,他在祖母支持下,投师俱含华、赵廷凤、刘立成等陇东民间艺人门下,刻苦学习泥塑、绘画,3年出师,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塑画匠人。全国解放的那一年,何占鳌已经37岁了。用他的话说:“半截子进土的人了,才真正过上人的生活,返老还童了。”在生产工地上,见困难就上,劳动中边干边唱,大伙选他当上了甲等模范。干起本行来,更是卖劲,壁画雕塑一齐来,干啥画啥。没有颜料,就找来锅墨子、包金土自制。劳动到哪里,就画到那里、塑到那里。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栩栩如生的工人、农民形象,在他家乡的山头峭壁、街巷墙头出现了。当年庆阳地区的6个县树立烈士纪念碑,每处碑座上都有何占鳌的浮雕。他说:“旧社会塑神画鬼,是为了养家糊口。新社会旧艺新用,为工人、农民塑像,为人民英雄塑像,我才有了新生。”著名的雕塑《毛主席来到农民家》《降龙》《老来红》《李景兰》以及散布在工地、村野里的成百上千件作品,一一倾注着他对共产党、新社会的无限热爱。诗人、评论家裴经书在《雕塑艺人何占鳌》一文中说:“《毛主席来到农民家》是何占鳌在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完成的一个伟大的主题、一件成功的群雕。这是何占鳌雕塑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文章还说:“当我同何占鳌谈起群雕《毛主席来到农民家》的创作过程时,他眼眶里闪着泪花,厚厚的嘴唇动了几动,意味深长地念出了一首有名的民间颂歌:‘就是把天下的树都变成笔,就是把天下的水都变成墨,就是把天下的地都变成纸,共产党呀毛主席,恩情永远写不完!’”这是何占鳌从肺腑深处喷涌出的带着热血的心语,也是他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人民英雄形象的动力。享誉世界的敦煌学家、油画家常书鸿在《略论何占鳌的彩塑》一文中说:“何占鳌在《降龙》那一座造像中,成功地塑出了甘肃1400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那种‘天不降雨人降雨,丰收靠人不靠天’的气吞河岳,干劲冲天,改变穷白面貌的决心和勇气。在这座纪念碑式的彩塑中,作者运用了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塑造技法,富有民族风格,成功地表达了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现代题材。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民族化、群众化、现代化艺术的新方向。”1960年5月,何占鳌被特邀参加了全省文教“群英会”。同年6月,他又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光明日报》专题介绍了何占鳌的艺术成就。久负盛名的“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闻讯后登门拜访,相互交流了从事雕塑艺术的经验。新华社配发了两人切磋技艺的新闻照片;《甘肃日报》刊登了《何占鳌与“泥人张”》的特写。何占鳌事后回忆说:“当我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亲爱的刘少奇主席等领导,并和他们握手时,心里激动,两眼盈满了泪花。旧社会,我受尽剥削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解放后,共产党和毛主席把我救活了,这是多么幸福啊!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地工作,献出一切力量。”
何占鳌的激情之火一经点燃,他的创作就像董志塬上的黄土生长出一茬又一茬的庄稼,就像马莲河的流水泛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他倾注全部智慧和心血,先后创作了《新婚夫妇上工地》《外孙和奶奶》《新伙伴》《蔡文姬》《飞天》《夜读》《地头打电话》等数百件作品。1959年2月,甘肃省文化局在庆阳县(今庆城县)召开了全省群众美术工作现场会,县委宣传部特意在何占鳌的家乡温泉公社(今西峰区温泉镇)举办了“农民雕塑展览室”,受到中国美协、甘肃美协诸多名家的好评。1960年,县上送他到省群众艺术馆进修,从而使他的传统技艺插上了现代雕塑技法的翅膀。1960年,他的彩塑《降龙》被《人民画报》第十七期刊用。1962年,他与雕塑家罗代奎合作的《引水上山》参加了“甘肃省美术展览”。1964年,他的雕塑《守场》参加了“甘肃省美术作品展览会”“西北五省区第四届美术作品展览会”,之后,作为甘肃省唯一参展作品,参加了1965年“全国工农业余美术作品展览会”。“十年动乱”期间,他的创作从未间断,其中《石油工人》《钢铁工人》等50多件雕塑极富时代特色。粉碎“四人帮”后,他的创作热情更为高涨,风格更趋成熟,又先后创作了《天女散花》《公刘圣祖》《李梦阳》《纺线线》《大生产》《送军鞋》《寿星》《采撷》等富有甘肃地域和庆阳老区历史特色的优秀作品,无不体现了对生命活力、人生价值的崇尚和赞美。1980年6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师王子明到庆阳专访,拍摄了《农民雕塑家何占鳌》,以《祖国新貌》专题片在全国放映。1985年,甘肃电视台又拍摄了专题片《农民泥塑家何占鳌》,在甘肃、陕西等电视台播放。著名诗人、《驼铃》杂志主编裴经书曾经著文称赞何占鳌“是一位家居陇东董志塬、人称‘泥人张’的农民雕塑艺术家”“他有一种永不满足、虚心探求的可贵精神”“他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充满了永无休止的创造精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说:“何占鳌同志提出的‘以现实为师’很重要。”
何占鳌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使他懂得了“文艺为什么人”和“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道理。他说:“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象闪光发亮的红灯笼,指引我走上了正路。这些新思想装进脑子后,我就像洗过澡一样,四肢轻快,有了方向,有了力量。”1959年2月,何占鳌在甘肃省群众美术工作庆阳现场会上,作了《以现实为师》的著名发言。他说:“劳动给人带来了幸福,工地变成了乐园。民工一有空就拉、唱、画、写,随时鼓舞着每个人的干劲。在这样情况下,我也下定决心参加画雕活动,劳动休息时就用劳动的工具在工地上雕刻。因为我过去塑过泥像,所以雕刻出来的人总是死眉楞眼,好似泥像,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因此,我一方面向别的同志学习,一方面在劳动中观察人的面部表情、动作。这样,我就找到了一个窍门,以现实为师,进行学习,使自己的作品有了进步,自己的信心也越高了。”就这样,他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在劳动工地上塑造了《打柴英雄何有田》《劳动模范齐绍宽》等60多幅浮雕,大家都说塑得像,何有田、刘绍宽和大伙也干得更欢了。他的著名圆雕《新婚夫妇上工地》,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何占鳌1960年6月口述的文章《我要献出一切力量》,就详细记述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他在文中说:“这个题材的来源,就是我在工地看到了结婚第二天就来工地劳动的小两口。在处理人物时,我想:上工地的是一对新婚的夫妇,我就给他们胸前各戴上一朵幸福的红花,身背行李表示离开家门,手持工具表示去劳动。人的位置是男前女后呢,还是并排前进?我设计了几个样子,最后才用了男的稍前,有缓步等待的意思;女的稍后,有跨步赶上的意思,表现他们相亲相爱的感情和急于赶到工地的心理。表情呢?让他们谈话,女的还要流露出一些新婚腼腆羞涩的表情。这样一来,人物的形象就比较真实生动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就都有了。”雕塑家王堃在《试谈何占鳌的雕塑艺术》一文中说:“《新婚夫妇上工地》是一件耐看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富有诗意的场面,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崭新的精神面貌,对群众有极大的教育作用。作者把这对新人走向工地的动态关系安排得恰当、协调,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简中有繁,繁而不乱,繁中有简,简而不板,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何占鳌的作品和他对艺术创作的见解,也受到众多美术名家的赞赏。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钟灵曾在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何占鳌同志提出的‘以现实为师’很重要。有政治热情,有生活体验,这是搞文艺最根本的条件。同时,还要像他那样,有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多观察,多作基本练习,下一番苦功才行。”
散文家和谷说:“何占鳌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
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作家陈忠实、和谷、莫伸专程去何家坳,探访何占鳌。在返回西峰途中,散文家和谷意味深长地感叹道:“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西峰这块土地不只平坦,而且深厚。何老的泥塑用的是土层深处的胶土,看来,真正的艺术还得向深处挖掘。”和谷的感叹,准确、鲜明、深刻地勾画了何占鳌的人生形象。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农民艺术家。何占鳌的儿子何先政说:“我的父亲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脾气倔,但待人好。他常说,‘任何时候不能亏人。人亏不得,哄不得,无名之钱使不得。’这就是他做人的规则。他一生节俭朴素,一辈子穿布衣、布鞋。1960年在北京参加群英会时穿的皮鞋、丝袜,回来后留作纪念,一直舍不得穿,去世时还在。”何占鳌的弟子徐和平补充说:“何老师‘文革’中多次‘站会’。有一次‘站会’后下雨,怕把新穿的鞋弄脏,他竟脱了鞋,夹在胳肢窝里,踩着泥泞回到家中。”许多曾与何占鳌一起参与雕塑创作的同行们说,何老待人诚恳,既能虚心学习同行的长处,也能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技艺。何占鳌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是一个十分豁达乐观的人。他的几个弟子都说:“何老师肚子里的趣事多,嘴上的笑话多。从事雕塑创作时,常常边做边唱,哼曲子,唱秦腔,一折戏一折戏地往下唱,有时唱《祭灵》还唱出感情来。”何占鳌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以82岁高龄,抱病做了一尊自塑像。这是一尊阅尽人间沧桑的塑像,洞观世事冷暖的塑像,也是一尊发自心灵深处,用自己的双手塑就的自我人生形象,让他的子孙、弟子、同事和千千万万热爱他艺术的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位了不起的农民雕塑家的人生形象!
新闻推荐
本报庆城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王茂盛)近日,农发行庆城县支行成功投放8280万元农村公路中长期贷款,用于支持国定深...
庆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