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创作路痴心文学梦
本报记者 刘萍凝
“人心之广,不过厚土。”
“人心之大,不过高天。”
“唯有恩德,方济天下。”
这是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会员吴东正,在他的长篇小说《地厚天高》这本书结尾写的几句话。从一个农民出身的孩子,到7岁时因触电致残双手,吴东正凭借着一腔孤勇,在文学、书法、摄影等领域均有成绩,他始终不忘这一路上给予他帮助的亲人、朋友、师长,心里装着恩德的吴东正,用双手接过了生活赐予他的苦与甜。
快乐童年 沉浸书中
吴东正生在庆城县土桥乡西掌村,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家庭条件艰苦,但父母尽其所能将吴东正拉扯大。1984年,吴东正的祖父带他到西峰区董志镇老家探亲时,贪玩的吴东正爬上一座变压器,因触电致使一双手肢骨变形,肌肉萎缩。“我的家里那时还用的是煤油灯,小孩子没见过变压器,就爬了上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吴东正知道,某种程度上,是贫穷导致了这场改变他一生的事故。
在董志镇医院治疗了3个多月的吴东正,带着一双残疾的双手回到了西掌村,上了小学的吴东正因为双手不能灵活吃饭、写字,这让吴东正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总是带有自卑感。吴东正说:“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童年还是很寂寞的,但我在课外书里遇见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三国演义》是吴东正读的第一本课外书,这本书还是他从邻居家借到的,这本书激发了他浓厚的阅读兴趣,借书、到处找书看,只要有可读的书,他都读了。
1992年,吴东正读初中二年级,那时,交通闭塞的家乡修通了一条公路,开通了一班公共汽车,为此,吴东正写了一篇名为《黄土风变》的散文。当时,他无意间读到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征稿启事的消息,便迫切地想要参赛,后来,这篇散文在大赛中获得了优秀奖。
那时,吴东正知道,与初尝写作快乐同时到来的,还有童年的结束。
放牛放羊 闲暇“练笔”
1995年后季,吴东正从中专即将毕业,那时候,因为偏科严重,加之国家高考需要体检,吴东正知道自己的双手不能通过体检,一时间,似乎只有回家这一条路了。
在中专上学的几年,吴东正开朗了一些,也有了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但到了要散场的时候,这个从农村走到县城的孩子又要回到农村去。“那天,我背着铺盖卷回家,心里是非常失望的,因为看不到出路。”
回家后的吴东正,开始了放牛、放羊的农民生活,虽然内心苦闷,但他没有停止阅读和写作,白天,利用放牛放羊的时间不断阅读,晚上,又在煤油灯下笔耕不辍,他搜寻出上学时用剩下的旧作业本,密密麻麻地写下了百万字的“练笔作品”。
在灰暗的日子里,《北斗》杂志给了吴东正一些信心,这年冬天,他的一篇短篇小说《猎狐》发表在了《北斗》杂志上。随后,1996年春天,在杂志社几位编辑老师的极力推荐下,《北斗》杂志又在“小说专号”的头条位置刊发了吴东正长达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鬼怪沟的故事》。“那两年,我的生活除了放牧之外,每当写出一篇作品,便来到西峰《北斗》杂志社投稿,听编辑老师们对我的指导和鼓励,再从他们那里带回几本书阅读”,吴东正回忆。
1997年后季,吴东正在经过许多个日夜的思考之后,决定离开家乡,来到西峰谋生。离开家时,他只穿了一身衣服,带着10块钱,背上的包里装着写作的笔和纸。“在那种状态下,我离开了家,但我知道自己是要靠写作闯出一条路的。”吴东正说。
艰苦经历 练就不凡
刚开始,在西峰的日子并不好过,吴东正借住在一同出来打工朋友的小出租屋里,“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没有什么铺炕,我们就用硬纸铺炕,后来实在冻得不行,就在新认识的几个朋友家里吃饭、借宿,最难挨的时候,还在老电机厂的门口睡过几个晚上。”
那段时间,吴东正白天出外寻找工作,晚上爬在冷炕上点一支蜡烛坚持创作。但因为双手残疾,没有用人单位肯收他。一天夜里,一整天没有吃饭的吴东正以为又要度过一个饥饿的晚上时,外出给别人家做临时工的朋友回来了,并从怀里掏出一个馒头塞给他。吴东正问:“哪来的?”朋友说:“我知道你一天没吃了,趁他们不在的时候,从厨房里拿的。”在和着泪水咽下那个馒头的同时,吴东正也咽下了生活的滋味。
直到1999年,庆阳市文联筹划出版“北地风文学丛书”,吴东正的小说集《太平日子》在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随后,《太平日子》获得庆城县“五个一”工程奖和庆阳市文艺创作三等奖。
最艰难的日子结束了。从2000年开始,吴东正先后参与编写了《陇上丰碑》《改革丰碑》《血脉》等书籍的稿件,并先后在《甘肃日报》《西部商报》《兰州文苑》等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近五十篇。
直到2001年,原庆阳市残联理事长钟文录等人,考虑到吴东正需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支持创作,在汇报市人事局后,那年10月,吴东正正式成为市残疾人就业中心的一名职工。“回望这条路,我在任何境况下都没有放弃写作,在各位师长的扶持下,终于为自己闯出了一条路。”
2014年12月,吴东正的长篇小说《地厚天高》先后获得庆阳市第八届李梦阳文艺奖一等奖、首届“浩然文学奖”三等奖、甘肃黄河文学奖三等奖。
“回望自己写作的道路和生活经验,我渐渐体会到,土地、农民和苦难,将是我贯穿始终的命题。除了情节的精彩,我更希望给人们带来灵魂上的启迪,实现对苦难状态的精神救赎。”吴东正说。
新闻推荐
文/图本报记者李锦通讯员刘叶“现在我们农民养牛、养驴都是用来卖钱的,耕耕种种全靠各类‘铁家伙’!买农机,政府还给发补贴...
庆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庆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